1、设计导引
a.绿地强调功能、生态与景观的结合、关注街道、广场的遮荫。
b.绿化植物配置要求四季显花、长年显绿。
c.步行系统考虑行走、休憩、骑车、轮椅、游览、观景交往等各种要求,重视遮荫避雨、电话联络、饮水、停自行车等设施的布置。
2、城市竖向形态组织
为避免本区开发建设中建筑布局无序和城市天际线单调,本规划对城市建筑竖向形态进行有机组织。将绿色最大限度的引入人的视线。
将城市竖向形态分解成三个不同层面进行组织:以广场、街道、大片绿地作为第一层面,山体与多层建筑为第二层面,高层建筑为第三层面,并结合景观山体的特点,充分利用山体的自然高差,共同构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竖向形态与城市肌理。
高层建筑主要沿东环路、公园路东延长线依街景展开,并在核心区的北侧设高层作为城市制高点,形成本区起伏有序、优美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其它高层也高低错落并结合商务中心围绕广场布置,形成强烈的围合感。规划设计建议对本区建筑屋顶设计提出要求,增加屋顶花园,各分区应统一屋顶色彩基调,强调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不提倡各自标新立异。
3、街道景观
道路通过断面形式、绿化种植以及周边地块建筑围合等条件的不同变化形成不同风格、个性的道路景观。
道路侧景要求道路两侧的建筑界面有一定的呼应,同时道路空间的封闭与渗透形成空间序列节奏,通过绿化掩映和广告标识的点缀塑造不同的街道景观。
3.5 地块开发控制
3.5.1 开发控制目的
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具体的开发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为实施管理建设提供依据;具体体现和协调建设的综合效益。
3.5.2 开发控制要素
开发控制包括用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公共设施控制、交通指标控制、环境景观控制六个方面的控制要素。
1 .用地使用控制
用地使用控制是指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具体内容包括用地性质,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以上各项指标按地块指标控制表执行。
2 .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按照建设用地职能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对土地开发做出合理的控制和引导,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率等。以上各项指标按地块指标控制表执行。
3 .建筑建造控制
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
4 .公共设施控制
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市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为市民使用或为居民服务的各类设施。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商务管理等。规划结合居住区设置一所幼儿园。
5 .交通指标控制
规划中东环路不宜沿街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建出入口,沿次干道或支路设置人流量较大的公建以及机动车的 停车场地、公交站点,其它考虑地下停车。
机动车出入口位置的确定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a .城市主干道与城市主干道相交,距交叉口60-80米内限制设机动车出入口;城市主干道与城市次干相交,距交叉口40-60米内限制设机动车出入口;城市次干道相交,距交叉口35-50米内限制设机动车出入口;30米以下道路交叉口30米内限制设车出入口。
b. 支路相交,地块机动车出入口退交叉口距离不小于15米。
c. 较大人流量的公建,布置在次干道交叉口附近时须采取措施,使人流车流出入口距交叉口不小于50米。
d. 公共停车场(库)出入口位置按下列规定执行: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道交叉点附近,且距离交叉口大于50米;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出入口应设在次干道和支路上。机动车停车场停车位大于50个时,出入口大于等于2个;停车位大于500个时,出入口大于等于3个,出入口之间距离应大于1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