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老哥伯 的帖子
老哥伯:对楼主居然不知道“老三届”颇感意外。楼主在以前的帖中曾对“老三届”作过错误解释,本以为是偶然之误,可如今又一次出现同样错误,误导了网友。 (2014-01-10 19:38) images/back.gif社会上传的所谓“老三届”,是文 革后恢复高考时,特指因十年动乱而耽误升学的——应在1966年、1967年、1968年毕业的中学生。
楼主没参加过文 革后恢复的高考,所以对这个名词不熟悉。现在提及上山下乡的知青,就把上山下乡的前三批称为老三届,算是移花接木吧。
回 梧桐树上 的帖子
梧桐树上:向知青致敬!你们当时尽管不一定是甘心情愿,但你们创造了无限财富,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01-10 18:48) images/back.gif
知青辛苦是事实,但说创造了无限财富我就不敢认同了。 青春无悔
向经历时代沧桑的知青致敬
以无限的敬意:向知青敬礼! 支持。我父亲他们那一帮“合浦知青连”是到十万大山(黄冈山)种树的。2006年钦州市政府还每人送个坭兴杯“1966—2006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留念”,
难道说从廉州街走到钦州要一年? 我们逝去的那些青春岁月,确实弥足珍贵,虽然不能追回,但值得记念.水手在网上提倡记念那些青春岁月集会的建议,知青们却是一片寂静.真是倡者灼灼,应者寥寥,从水手提供的资料看,全县有知青14695人,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了,缘何大家对倡议反应如是冷淡呢?
估计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 知青们大部份年纪都大了,很多人不大上网或者不懂得上网,不知有此倡议;2 知青们都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凑热闹的事情都没了兴趣;3知青们大部份都经历了许多运动的磨练或冲击,如文革动荡,上山下乡,计划生育等等,因而对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4知青们有部份还有下岗失业,养老无着,子女无助的困扰,无心参与记念,5还有许多人是到中年或老年有许多要忧的事去忧,无暇参与的.
估计以上原因是知青们对倡议反应冷淡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