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西门江@鱼人 的帖子
西门江@鱼人:别跟我兜弯,我要乌林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正史 我要乌林的正史。 (2014-02-08 00:14) images/back.gif你是不是真的是脑子透逗的人。你自己不会看吧。前面不是有说过了吗。你觉得要像百家讲坛那样才叫正史?
《三国志程普传》载:“乐平安定,(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三国志吕蒙传》亦载:“是岁,(吕蒙)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
《三国志甘宁传》亦载:“(孙权)遂授(甘)宁兵,屯当口。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
《三国志凌统传》云:“(孙)权以(凌)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
《三国志鲁肃传》还云:“(关)羽(谓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
三国志不叫正史?你要不要写得跟小说一样才行?自己不会用想? 提示下你。从《三国志》各个传记的记载中,都没有发现曹军在乌林因陆地交战而被大量斩杀的痕迹,只有:烧、溺、饥、疾、踏而死的记载。 自己用脑想想吧。休息。
回 其实我介意 的帖子
其实我介意:你是不是真的是脑子透逗的人。你自己不会看吧。前面不是有说过了吗。你觉得要像百家讲坛那样才叫正史?《三国志程普传》载:“乐平安定,(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三国志吕蒙传》亦载:“是岁,(吕蒙)又与周瑜、程 .. (2014-02-08 00:21) images/back.gif
看看你早前说的。
如果你能从正史上引证举例说明你的观点。我无话可说。不过别用一些杂史。野史等书籍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会显得你无知。幼稚。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这不算野史吧,无“乌林”词字。
《郭嘉传》的记载:“(1)后太祖征荆州,还,(2)於巴丘遇疾疫,(3)烧船。
请你理解“还”字再说,正史巧妙写“还”,不写“退”,不写“败”,显得好从容。“还”是个形容字,於个是在的意思,从容得因疫病,在巴丘烧船,你见过没有?
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柴
你理解曹军烧船?
提示下你。从《三国志》各个传记的记载中,都没有发现曹军在乌林因陆地交战而被大量斩杀的痕迹,只有:烧、溺、饥、疾、踏而死的记载。
我说过曹军是一股作气下,妄图打败孙的水军,攻下孙的地盘,粮草不足,水军被大败,慌忙撤退,才有(1)烧、(2)溺、(3)饥、(4)疾、(5)踏而死的记载,为何不是(1)疾(2)烧、(3)溺、(4)饥、(5)踏,自己再想想。
三国志不叫正史?你要不要写得跟小说一样才行?自己不会用想?
说历史,我一直在想,而你是猜测的比我多,根本不以史记载的词句来推断。 简单带过。曹追刘。于路过巴丘发生疫病。后与刘联军相遇在赤壁,曹操小战失利。退驻江北,屯兵乌林。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大败曹军于乌林。由于赤壁之战中曹操已被烧毁了剩余的船只。只能从华容道撤退于江陵。基本上就是这样。你只要细看前面是有提过的。
赤壁与乌林是两个不同的、各自独立的战场。当时的孙、刘联盟只是暂时的军事联盟。当刘备会见周瑜时,“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这说明孙、刘两军虽然是联军,但在军事指挥权上是互不统属、各自独立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在给孙权的信中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说明周瑜参加的是赤壁这个战场。
赤壁之战后,关羽对鲁肃说:“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耶”这说明刘备参加的是乌林这个战场。对于“赤壁”,《三国志》称“遇于赤壁”、“拒于赤壁”;对于“乌林”,《三国志》称“败于乌林”、“破于乌林”、“摧于乌林”、“危于乌林”。刘备一夜之间在乌林磕了药,神武无敌,呵呵。
奇怪的是正史在乌林连“刘”字都没提到。
曹军是撤退到江北”,不是撤退到“乌林”。对于赤壁之战,“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接着周瑜和黄盖用计火烧曹军战船及岸上军营,最后,“公(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在上述记载中,整个过程并没有提到“乌林”。曹军“引次江北”即曹军撤退到“江北”,不是撤退到“乌林”。 关羽对鲁肃说:“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耶”这说明刘备参加的是乌林这个战场。对于“赤壁”,《三国志》称“遇于赤壁”、“拒于赤壁”;对于“乌林”,《三国志》称“败于乌林”、“破于乌林”、“摧于乌林”、“危于乌林”。
其实这里和三国志一点也不矛盾。是你的理解有问题。(戮指的是合力,并力说明刘备和东吴都有出力。并不是说刘备吃了药。就像大家合伙做生意一样。赚了钱为什么我就不能分部份利润?)而“遇于赤壁”、“拒于赤壁”(遇是相逢,会面意思。拒是抵挡,抵抗的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了。说明赤壁之战是曹与孙刘第一次交战的地方。但并不是决战破敌的地方。不然就会说破于赤壁等之类的话。而且这也很符合三国志的记载)至于“败于乌林”、“破于乌林”、“摧于乌林”、“危于乌林”。更容易理解了。(败、破、摧、危等字不用我解释我相信你去查查估计也知道什么意思。这说明最后曹军是在这里给打败的。也很符合三国志的记载。如果不是为什么不说遇于乌林。拒于乌林?或干脆不说。)而三国志吴书这方面参与乌林之战的都有记载。前面有提过了。所以说最终曹军是因为孙刘联军在这里合力打败的。说明孙、刘双方一直为乌林之役的胜利果实争夺不止,争论不休。并不是你所说的刘备吃了药。
正史里是有提到刘备参与乌林之战的。(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这是出自三国志鲁肃传的。如果刘真不参与的话。我相信是不会记录上去的。而且是东吴方面的传记。
首先你要明白乌林处于的地理位置。(乌林:为古周林县城遗址,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市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乌林位于洪湖市乌林镇,它南临长江,与赤壁隔江相望。)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乌林实际就是赤壁的对面。仅一江之隔。这就非常之符合《三国志·周瑜传》里面的记载了。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引次江北就是指退回江北乌林处。等在南岸是指镇守在江南的赤壁。)因为赤壁是孙吴屯兵之处。而乌林却是曹军屯兵之处。所以一开始应该是曹操主动出击攻打赤壁。奈何小败。只得退却回乌林屯兵之。双方隔江相望。而你所说的(接着周瑜和黄盖用计火烧曹军战船及岸上军营)我想你应该明白火烧曹船和岸上的军营势必是一场很大的火。那么按你所说这不是曹军屯兵的乌林。是江北的哪里请你指明。因为这场大火是非常关键的。历史必定会记载。但不会是火烧赤壁。因为赤壁是孙吴的驻守处。所以我非常想你说说这个江北是哪里。因为隔江对面就是乌林。
回 其实我介意 的帖子
其实我介意:关羽对鲁肃说:“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耶”这说明刘备参加的是乌林这个战场。对于“赤壁”,《三国志》称“遇于赤壁”、“拒于赤壁”;对于“乌林”,《三国志》称“败于乌林”、“破于乌林”、“摧于乌林” .. (2014-02-08 10:35) images/back.gif可惜魏国正史没讲到,按你所说,这是野史。
回 其实我介意 的帖子
其实我介意:乌林,是一片绵延不绝的丘陵地带,与长江南岸赤壁(今属赤壁市)隔江相对,又名乌林矶(今属洪湖市)。东汉末年(208),曹操率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相遇于赤壁,曹军小战失利,退屯江北乌林矶,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孙权部将黄盖诈降,以火攻大败曹军。据说当时曹军战船营 .. (2014-02-08 00:05) images/back.gif不知有没有疫病死的白骨? 另外刘备虽然但没有什么兵力。但别忘了刘琦。刘琦是刘表之子,为了躲开与刘琮争继承权,主动去江夏防守。所以他手下应该有1万左右的兵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