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05:46

找寻合浦传统手工技艺,阜民老街古稀老人身怀手工雕塑绝技却因后继无人而不甘

       前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把社会带入了信息高速传播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因信息时代的来临而显著提高。在此时代背景的冲击下,民间传统技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下,年轻人品味越来越向城市看齐,对一些日常用具的选择也更加注重时尚、现代。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艰难度日,一些掌握“绝活”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却出现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甚至‘人死艺亡’情况,很多民间艺术就此失传......

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09:08

   3月25日,天干气爽。小编怀着敬畏之心,前往廉州老街阜民路,找寻民间传统技艺。希望通过网络的力量引起大家对民间传统技艺关注和重视、希望因为“信息”冲击而衰落的传统技艺也因“信息”传播而兴起。一路探寻,从南路到北路,看到老街逐渐被一些家电、手机、奶茶等铺面而“侵蚀”的时候,心里倍感觉酸涩。
      接近老街的尽头,心里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特别的大门印入眼里,老旧的木门上“趴着”两只栩栩如生的猛虎,门的里边,安静的坐着个老人,手里拿着“刻刀”,对着一个看起来像面具的东西在琢琢点点。这不就是今天要找寻的“东西”么,小编立即停车,敲门得到老人的允许后就进去了。


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13:00

       老人对小编的到来颇为吃惊,警惕的询问小编到访的缘由。小编说明来意之后,老人并未表现出很高兴,似乎早已接受传统技艺的衰落事实。在小编的争取下,老人接受了小编的好意,答应让小编对他的生活和作品简单了解。不过却怎么也不肯说出全名,说是年事已高,不愿出这“风头”,只告诉小编他姓季,已经73岁。也许是因为老艺术家的傲骨,又或是老人心中早已淡泊如水,整个交谈自始至终,老人都没放下手中的活,也不愿正面进入镜头。以下是老人跟小编的部分对话。

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14:40

      小编:季老伯您手上做的活叫什么?用来干什么的?看您屋里还有好多别的工艺品,都是您自己做的么?
      季老伯:手上的东西叫<玻璃钢雕塑>面具,以前是用木制的,可由于木质材料局限性多,就改用玻璃钢。这些面具都用在一些民间传统活动上,由主持法事的人戴在脸上,有驱邪避祸之意,所以面具的表情都做的很狰狞。除了这个我还帮人画画,油画、炭画都是我的专长。门上的老虎图、对联、“门神”都是我自己所作,也做茶几、和摆在茶几上的香坛佛,还做一些动物雕塑。

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16:41

          小编:看您年纪挺大了,做雕塑这一行有多久了呢?之后还打算一直做下去么?
          季老伯:读书的时候修的就是画画和模具专业,毕业之后就一直做这行,可以说做了一辈子了,之前在广州某工艺厂做,去年退休了。老了也闲不住,就回家乡合浦做了。合浦现在就只有我一家在做手工玻璃钢雕塑,我在合浦做了之后,那些寺庙人士就不用去外地买了。不过再做两年就不做了,年纪大了,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而且这老房是我外甥的,我只是回来帮他看着,顺便做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已,他有自己的事做,到时还得还他。那时我就上广州,和我的爱人和孩子团聚。

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18:36

         小编:做雕塑这行业需要埋头苦干,几乎整天都要对着那些钢塑雕雕琢琢,您觉得辛苦么?
         季老伯:不辛苦,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我主要是在这养老,不是为了赚钱,所以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开心就做,不开心就关门睡大觉。也因为性格的原因,做了一辈子也做不成真正的“艺术家”,所以只能做做这些不赚钱的手工艺了。

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33:29

       小编:您做这一行一辈子了,期间有收过徒弟么?
       季老伯:徒弟?现在社会那么现实,没有钱,谁肯学这过时的东西,而且这手艺不是三两年就学得来的,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不挣钱。现在的“后生人”都太急躁,定不下心来学这东西。有来学过的,但很少有没坚持下来的,好多没学全就走了,有些做着做着就转行了.....

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35:46

      说到徒弟,老人眼里透出深深的落寞。年纪大了,有个好帮手,又有个照应,也能把手艺一代代传下去。于这样一位老人来说,应该是最美好的晚年吧。可是,徒弟在哪呢······?老人说自己不是艺术家,但在小编心里,老人就是真正的艺术家!无在论任何领域,坚持了一辈子,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敬畏的!

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39:48

         合浦的历史悠久不用小编再过多阐述,身边的许多民间老艺人都开始操心自己的一身精湛技艺无人可授,担心不久的将来自己的手艺会逐渐消失。老艺人都非常迫切地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将毕生的技术传授给徒弟们。专家学者也都将民间手工制作技艺当成瑰宝,但对手工艺术面临的困境无可奈何。我们不能放任这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老一辈民间艺术家们的手上自生自灭。可是“襄王有梦,神女无心”,民间老艺人苦于难寻“徒弟”,只有怀着内心的那份难舍,眼见头发渐渐花白。我相信,这种情况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
          在此,小编希望,大家能多点关注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品,培养我们的孩子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兴趣,我相信,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引导下,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传承和延续我们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必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购买需求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到时,也能成为孩子很好的谋生和养家手段。

方泽 发表于 2014-3-27 15:46:02

   “堪回首原主矣矣物犹在,圆旧梦后继未了故土家”一副对联,尽诉老艺术家的无奈·····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找寻合浦传统手工技艺,阜民老街古稀老人身怀手工雕塑绝技却因后继无人而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