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清楚的明白,所谓教育,无非是教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可怎样的生活与做人单凭别人嘴巴说一下,眼睛里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换作我们自己,觉得说服力够吗?所以当我们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我们是否给了他们“应该如何”的那个氛围?比如我们让孩子写作业,可孩子每次一抬头就看到父母在打游戏、在看电视、在闲聊唠嗑,他的学习意志力又怎能不减弱?相反的如果家长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尽管生活和工作的负担很重,仍然保持积极进取精神,无论何时他看到的父母都在用心的打理生活,认真的学习提高,即使休闲娱乐,也是很健康,很有意义的,孩子耳濡目染,又怎能不被潜移默化?又比如有的家长辞去了工作,想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反而更加消极、懒惰,为什么呢?抛开其它因素不谈,家长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积极地生活的榜样。孩子会得到某种启示。都说“龙生龙,凤生凤”,其实孩子出生时智力与行为方式又有多少差异呢?不同的,就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榜样,他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无限的,他们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对待生活!除了学习方面,在为人处事上,父母也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所谓家庭气氛是指家人相处时的方式,交往的心态,这些氛围都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研究报告指出,家庭气氛与子女的适应状况有很大关系。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总会比较开朗乐观、积极自信,愿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比较好,从而适应能力就比较强;相反,在一个冷漠压抑甚至敌视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子女,往往在性格上容易退缩,缺乏安全感,也不易产生积极进取的愿望,甚至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自然搞不好人际关系。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子女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家庭的影响。有些孩子家庭环境不太理想,但他们会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大的个人努力以应对环境的挑战。因而他们的注意力、忍耐力、坚韧性和灵感、奋斗精神等自我拯救能力都胜过同龄的孩子。由此可见,家庭环境不够理想的孩子,如果能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增强自我拯救能力,也是可以起到补偿作用的。但能做到这些的孩子毕竟百不挑一,更多孩子的成长受周围环境影响还是占主要因素,如果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利于他成才的环境,那又为什么不呢?
想要孩子生活的更加健康阳光,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那么首先对于父母自身个性上的不足,父母要努力一点点加以矫正;从环境的角度,父母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良好氛围。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努力的成为那种人,让孩子看着父母努力追求甚至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强迫孩子帮助父母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也许这比仅仅严格要求孩子难更多,可是我们多付出一分,孩子就成才的路上就多一分动力,那么所有努力不都值得了吗? 穷二代想读书脱贫,没有关系和后门,毕业就是失业;你想打工脱贫,那是多么的艰辛,受人剥削和歧视,还不见得富起来。 有钱吃多点,没钱吃少点。真是多管闲事 我也是这样说的...说的是大白话,实在话,不认真读书,还想我买给你读啊?去跟人家有钱人比啊?反正我这种老妈就是,你读不读得到书看你自己,老师对你好我可以发自内心地送点能送的,你要想我主动去讨好老师那是不可能的.心里肯定是想小孩子读得到书,但读不到就读不到了呗,做好人就行了.小时候我们都不知被老爸老妈洗了多少次脑呢,现在还不是一样活得好好的,不要那么小心宝贝那些小朋友,这样才是害了小孩子,温室里的花朵.没点抗压能力. 每个人的教育方式不一定相同,适合就行。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回 西门江@鱼人 的帖子
西门江@鱼人:哥的那个年代,大把人日日吃黄鳝巴,又无见有人跳楼。 images/back.gif
p_w_upload/photo/Mon_1212/492_22f6135445785029d538f28257498.gifp_w_upload/photo/Mon_1212/492_22f6135445785029d538f28257498.gif对,温那年代挨饥挨饿,从搬得起锄头开始就要劳动争工分,读书隔江渡河来回十几公里,步行去学校两头无见日,且一日只能吃上两餐(早餐和晚餐),在家也时贪轰挨吃“黄蟮巴”,但温都这么顽强,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想不通,唉,温室长出来的豆芽菜是这样了。
教育要从小抓起,懂事的会发奋图强用功读书,听腻味的会当耳边风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