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春 发表于 2014-4-13 18:47:27

客家往事:客家乡村音乐师(图)

                   客家乡村音乐师

                     陈海春

      清明到了,客家乡村四周又响起“嘀嗒,嘀嗒,滴滴嗒……”的唢呐声,原来,客家人又开始祭祖了,这些音乐是从一群乡村音乐师嘴里吹出来的,他们好像春天里的青蛙,用他们的音乐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唤醒了还龟缩在家中的人们——哦,春天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也到了。
       我不敢叫你们为音乐家,只能叫他们为音乐师——音乐师傅,他们是一群土生土长,专门为客家乡村的红白喜事进行演奏的音乐师,在我们客家农村,俗称“吹鼓手”。
      乡村乐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并没有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只是自小或半道出来跟老师傅学习,一些是由师傅指着世代流传下来已经铮光发亮的牛皮纸记载的乐谱,教授基本的吹奏方法,一种是由于喜欢,并有一定的音乐天份,听着听着,学着学着就会了。那天,我特意采访了一位乡村音乐师,他就是由于喜欢自己学会的,师傅说:“原来是学吹笛的,后来改为学吹唢呐。唉,学这种东西没出息。”我说:“怎么会没出息呢?人们应该感谢你们,是你们把这种客家民间的文艺形式留存了下来。没能做多少钱是真的,但你们也不是以此为职业,只是一种业余爱好。”这位乡村音乐师倒是挺同意我的看法,由衷地说:“是啊,一年也没碰到过几次,只能说是一种业余的东西。”
         在客家民间,这种乡村音乐师一般只有一至二个人,多者三个人,拿着唢呐,背着锣鼓,而最主要的乐器是唢呐,走在四乡八村的田埂土坡山路,在山上,在禾坪,在农家院落,开始他们的演奏。
         他们演奏的音乐,是要分场合的,白事要演悲伤的,喜事演欢乐的,而祭祀则有祭祀的音乐,如文前说的“嘀嗒,嘀嗒,滴滴嗒……”是祭祀用的基本音调。
         我采访的这位音乐师傅说:“既然演奏的音乐分喜悲,所以这种音乐就分倒板、顺板,有C调,有A调……”倒板,是一种戏曲板式,也写作“导板”。多用以表达愤怒、激昂、悲痛的感情,那么,倒板,就是在白事中演奏了。而顺板,也即在喜事中演奏。      祭祀的音乐,则应是庄严肃穆。这些年,我参加了不少祭祀,那天,当我认识到这种境界后,接下来的祭祀,当祭文读完,一边烧祭文,一边放鞭炮,一边是锣鼓声,一边是锁呐声声,在香烟袅袅中,参加祭祀的人都不说话,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氛便显现了出来。这种场面,正是儒家所要营造的,正是要培养后辈的敬祖敬宗的忠孝之道!而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客家人非常顽强地传承了这种中原文化、儒家文化。
      乡村音乐师,真正传承了客家文化中敬祖敬宗的内涵,通过这种庄严的祭祀仪式,形成了以血脉为纽带,以祭祖、宗教、文化、教育的这些外在形式,体现了客家人对儒家制度、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乡村音乐师

合浦008 发表于 2014-4-13 21:40:07

高手在民间

飞的更高 发表于 2014-4-13 21:45:01

wbslyz 发表于 2014-4-13 23:05:49

我们那不是客家的,也有这种人。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就会请他们来。

wbslyz 发表于 2014-4-13 23:06:19

我们那不是客家的,也有这种人。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就会请他们来。

5620008 发表于 2014-4-14 08:16:18

陈大作家又来胡说八道了!

changle 发表于 2014-4-14 08:54:10

游离子 发表于 2014-4-14 14:32:31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禁止封建的活动,以前这么捧毛场,现在怎么唱反调呢?

你自信哪来的 发表于 2014-4-14 15:49:25

习俗的东西太多了,不好说,就算不涉足也不要去批评就好了

5620008 发表于 2014-4-14 16:03:55

回 你自信哪来的 的帖子

你自信哪来的:习俗的东西太多了,不好说,就算不涉足也不要去批评就好了 (2014-04-14 15:49) images/back.gif

在那个年代允许这样的习俗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往事:客家乡村音乐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