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4-8-9 00:25:13

七月十四,最忆家乡蒸盖(米乙)

    家乡七月十四有蒸盖(米乙)、劏鸭嫲食鸭血粥的食俗。童年的时候回家乡,没有钱买鸭嫲劏,当然就吃不上鸭血粥了。因此,最大的期待就是跟随老祖母砻谷臼米蒸盖(米乙)了。
    那年头,家乡还是过穷日子,一年到头,总有五、六个月是缺粮的。平时,除了年节之外,很少有米饭吃,更不用说用米做糕点了。因此,每年七月十四将至的时候,祖母都会把事先保留的谷子拿出来晒一晒,然后端着箥箕用心地挑拣着谷里的砂粒,再拿去碾房排队砻谷臼米。在祖母的心目中,这一年一度的蒸盖(米乙),就是一次农耕祈祷的仪式。
    为了把盖(米乙)蒸好,祖母头一天晚上就把米泡浸在水中,泡浸大米的用水量也非常讲究,以超出大米两个手指为限。祖母说,放的水过多,大米的淀粉就会随水而散去,磨的浆稀,蒸出的盖(米乙)软且淡,就不能蒸出多的层数;放的水少,大米泡浸不透,磨的浆粗,稀蒸出的盖(米乙)硬且容易夹生。因此,泡浸大米用水量的控制把握,也成了祖母的蒸盖(米乙)的理论旨要。
    每年七月十四蒸盖(米乙)之时,祖母都有明确的分工,她老人家去磨米浆,我和弟弟去江里筛蚬。客家人依山而居,每年雨季开始,大量的江蚬随上游的江河游移下来,筛蚬也就成了客家人免费获取肉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筛蚬的工具很简单,只要一只畚箕,一只木脚盆即可。畚箕是用来捞沙筛蚬的,木脚盆则是用来装蚬仔的。筛蚬时跳进膝盖深的河沟里,捧起整畚箕的河沙,随着流水晃荡,江水冲走了泥沙,剩下的就是江蚬和粗砂子了,这就是非常形象的“筛蚬”了。选对了地段好的河沟,只消个把钟头,就可以筛得满满的一脚盆江蚬。筛蚬回来后,就把江蚬放在锅里煮,煮开蚬壳后,就用锅铲用力搅动,直到蚬肉脱出。然后将油锅烧热后,把蚬肉放进去爆炒至微焦黄色,再加进酸荀(酸荀也是自制的)一起炒,再加些蒜头,就是最美味的盖(米乙)馅料了。
    制好了盖(米乙)馅料,祖母就开始蒸盖(米乙)了。别以蒸盖(米乙)是一个简单的事,里面的窍门多着呢。什么时候搅拌米浆,浓度如何,每一层米浆放多少,每一层蒸多少时间,都要讲究。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得由祖母指挥,我和弟弟就只有烧火的份了。
    蒸盖(米乙)最关键的要点是把握火候和每一层放米浆的要领,那时候没有钟表之类的计时工具,完全靠经验来掌握火势。特别是每一层放米浆的时候,动作要快,下将要又快又轻,一次覆盖完成,这样才能使每一层的厚薄均匀,受热均匀,不会有夹生现象。祖母她老人家下米浆的动作轻快、准确。当热气腾腾的蒸笼盖一打开时候,我们还来不及看清蒸笼里的状况,祖母倏的己把米浆均匀地洒了下去,盖上笼盖。因此,祖母蒸的盖(米乙)可以达七至九层之多,而且每一层撕开来薄如纸,透明可见字。可以单独卷起来作卷粉。更重要的是在这七至九层的盖(米乙)之中,没有夹生现象,这才是最难的。
    蒸好盖(米乙)后,就在最上面的一层均匀地撒上预先制好的蚬肉酸荀陷料之后,风味独特的盖(米乙)就制作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放开肚皮来享受这一年一度的大餐。而每当此时,老祖母总是笑咪咪地鼓励我兄弟俩:“自家辛苦做的,多吃些啊!”
    尽管祖母已经仙游多年了,但是每年的七月十四,我都会思忆起和她老人家一起制作盖(米乙)馅料,蒸盖(米乙)的情景,回味着那无穷的乡情和浓浓的亲情……

飞的更高 发表于 2014-8-9 07:49:13

儿时的记忆。现在都向县城搬了,只有杀只鸭草草了事。

捏饭碗 发表于 2014-8-9 08:42:50

昨晚还吃了,还是双层夹心的

起夜家丶 发表于 2014-8-9 10:47:07

盖籺!水籺!

龍壹V 发表于 2014-8-9 10:52:21

今日早上吃过了。

旺仔 发表于 2014-8-9 11:02:29

xiaoyeye 发表于 2014-8-9 11:55:19

今天早上刚吃。

合浦008 发表于 2014-8-9 11:59:14

盖(米乙)好吃

bhggzw 发表于 2014-8-9 18:24:41

红旗村市场4.5一斤

apl5400 发表于 2014-8-9 18:59:33

没图没真相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七月十四,最忆家乡蒸盖(米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