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渔村,抗日三将军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笔者一行开始了寻访北海抗日先贤史迹之旅。在营盘镇有关人士的带领下,笔者一行来到了该镇的青山头村。因为,在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里,诞生了三位抗日将军,其中上将、中将、少将各一名。这三位将军不但同村,而且都参加了 “一·二八”淞沪抗战,亲历了陈铭枢发动的“福建事变”。至今,营盘青山头村还不同程度的保存着这些抗日将领的旧居,成为见证北海抗战人文的重要史迹。这三位抗日将军是:
邓世增,号益能。1908年加入苏慎初组成反清暴动队,展开对驻守合浦的清兵的袭击。辛亥革命时参加廉州辛亥起义,推翻清廷衙门后,成立廉州军政府分都督,被任命为军政部长。1923年6月任粤军第1师炮兵营营长,1925年2月任粤军第1师2旅4团团长,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11师32团团长,1926年任第4军11师副师长,同年兼任钦廉警备司令,1927年5月任广州警备司令,同年冬任第4军参谋长,1928年任第8路军参谋长兼任广州卫戍司令和广州市公安局长,1929年春反蒋失败逃香港。1931年11月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任福建绥靖公署参谋长,1933年11月任福建人民政府第19路军副总指挥,失败后避走香港。抗战时任钦廉地区抗日游击队中将司令、广东省第8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高等顾问等职。期间,北海驻军奉命坚壁清野,如日寇登陆时即实行火烧北海,以“焦土”抗战。在关键时刻,邓世增作出决定,使北海老街避免了“焦土”之灾。1948年5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同年在广东北海协助民革组织起义活动,8月因起义事泄,避走香港。新中国成后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1954年5月16日在广州病逝。
张君嵩,1920年在营盘里头塘村任教,后到粤军第一师第四团一营二连任司务长。1924年考进黄埔军校,在校期间曾参加北伐。1925年春,黄埔军校毕业后在蔡廷锴部任连长,后升任香斡屏部第三营营长。1927年被革职,即奔赴广州,投靠时任第八路军总指挥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和兼公安局长的邓世增,任卫戍团团长。1931年冬邓调任十九路军参谋长时,张君嵩随之任十九路军446团周长。1932年“1·28淞沪抗战”爆发,时任十九路军466团团长张君嵩身临前线,率先指挥全团向侵略者打响第一枪。1933年11月22日,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反蒋抗日。张君嵩先后任第三军第三师师长、第一方面军第六师师长。福建事变失败,十九路军余部被迫接受改编,张君嵩被送入陆军大学特一期学习。此后历任广州社训处处长、广东全省水陆缉私处处长,兼税警总团团长。抗战中任暂编第2军暂编8师师长、暂编第2军副军长。参加粤北会战、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抗战胜利后任第8军官总队中将总队长,1946年任中央训练团将官班2组组长,1948年7月任粤桂边区清剿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广东省第10清剿区司令,同年12月19日在广东湛江被起义部队击毙。后被国民党追赠为上将。 邓世汉,邓世增之弟。1932年“1·28淞沪抗战”时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中校机要参谋,亲历“1·28淞沪抗战”。抗战时任,抗战胜利后任广州战犯拘留所少将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市政协参事室任职。著有《广州战犯拘留所》、《京沪卫戍公署见闻》、《蒋介石扼杀一·二八淞沪抗战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