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幸存老兵别样夕阳红:自食其力共创爱心企业,疏通河道造福一方百姓
36年前,一群热血青年怀揣着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踏上了征程。异国他乡,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地冲向胜利的制高点。当最后的枪声响起时,他们当中有的人幸存了下来,有的却永远长眠在那片冰冷的土地下……36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那些幸存下来的战士已经年近花甲。岁月带走了他们年轻的容颜,但却带不走他们那份在战场上结下的兄弟情谊。2004年至今,整整11年,每到清明时节,这些老兵都会到牺牲的战友墓前扫墓,缅怀。而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样一场刻骨铭心的战争,这些老兵对家乡感情愈加深厚。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兵陈铭平得知西门江上游河床淤积严重,一到汛期就泛滥成灾。为了解决民众的这一难题,陈铭平先生与那些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老兵一起合资成立了北海合浦荣军河床疏道有限公司。从此以后,他们依法办事,艰苦创业。他们不仅把西门江的河道疏通了,还拉动了一方经济的增长。
忆往昔,唯有泪千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国难当前,年轻的他们毅然挺身而出。他们在自己青涩的面庞上写下誓死保卫国家的铮铮誓言,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上扛起坚决捍卫领土的千斤重任。
陈铭平先生今年已经55岁了,是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回忆起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情景时,他的情绪比较激动,数次出现哽咽。而当提到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时,他泣不成声。都说时间是一剂良药,可以抚平过去的伤口。但是,36年都过去了,那些人、那些事却依然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不曾忘记,也从不忘记。
“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那时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很多年轻人都投入到战争中。我们也是在那个时候应征入伍的。那一年我19岁。我们从来都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训练,连新兵蛋子都不算。”说到这里的时候,陈铭平先生有点自嘲地笑了笑。
接着他继续说道:“我们差不多是在元旦的时候进入部队的。当然不可能让我们没有接受任何训练就上战场。那个时候,我们经历了40天的超强训练。那种强度是无法想象的。2月16日晚11点的时候,我们开始埋伏。17日早上开始发起总攻。当时的战况非常的激烈,我方伤亡非常惨重,我的……那些战友……28个人……全部……”此时,陈铭平先生不禁落泪。他摆摆手,摇摇头,不再愿意提起这些悲痛的往事。
都说时间可以治愈悲伤,但是,自从战友牺牲的那一刻,时间就不再向前推移。 看今朝,衷心系珠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因为部队的体制改革,陈铭平先生的大部分战友都陆续回乡,从事农业。他也是这当中的一员。离开部队后,陈铭平先生回到家乡堂排,从事关于农业生产这方面的工作。
流经堂排的西门江河段是这一带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年久未修,这一带河床内的淤泥,沙头等早已堆积成摊。气候比较干旱的时候,河道几乎枯竭。而一到汛期,河水又常常会泛滥成灾。这让两岸的群众苦不堪言。
陈铭平先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周边的群众联系,提出了一个“由我市作战老兵集资疏通该段河床”的方案。这一切实可行的方案不仅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全市作战老兵的赞同。老兵们说干就干,纷纷为这一方案出谋划策。2014年2月,一个由作战老兵合资的北海合浦荣军河床疏道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委派陈铭平等5位人员管理日常事务。而这5名管理者当中,除了陈铭平先生外,其余四人都身有残疾。这些都是在战争中遗留下来的。
北海合浦荣军河床疏道有限公司本着“共营互利,让利群众”的理念,自成立到现在,基本疏通了西门江上游地区——大江至堂排新村河段(全长约4.5千米,宽30米,深约10米)。这大大增加了江面的水流量,起到了防洪的作用。而这一期的疏江工程在涉及赔偿农户方面,公司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宗旨,合法合理,分文不少地把赔偿金交到农户手上。
陈铭平先生说:“疏通西门江河道,一来可以防洪,利于农民浇灌;而来也可以拉动这一带地方的经济增长。我们都是当兵出身的,经历战场上的生离死别,我们知道做事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过去在战场上我们不是逃兵,现在我们也不会逃避自己的责任。我们知道现在大家的生计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不能对农民有所亏欠。”(疏通过后的西门江河道) 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那些过去的事情已渐渐模糊在我们的脑海中。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不能忘了曾经为祖国英勇走上战场的士兵,不能忘了他们在战场上挥洒的血泪。虽然,今天的他们已经老去,但是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社会做着贡献。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疏通河道前照片)
(疏通河道后照片) 是不是这样请政府组织工作组现场看看就知道了。 (疏通河道前图片)
(疏通河道后图片) (疏通河道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