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胖 发表于 2015-5-4 10:48:37

中国青年爱买房的背后几多“愁”,青春年华里每日披星戴月为买房奔波奋斗

      在现时的中国,再没有一种商品能够像房子一样牵动人心。它承载的已经不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而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梦想,甚至是一种追求。 当欧美国家的年轻人正在创业、旅行、读书的时候,中国的年轻人却在为买房苦恼不已,为当月如何还清房贷的忧愁。
      从“蜗居”到“蚁族”,房子似乎成了当代中国青年最沉重的负担,最不忍卒读的伤疤。抱怨房价高、不公平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顽疾。它让无数人甘心为奴,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房贷、房贷……它让无数的家庭全家动员,它不仅严重影响年轻人的生活品质,而且正在掏空父母们多年的血汗积蓄。“两代人为了一套房”,其中的辛酸与无奈不足为外人道。我们多年批评的“啃老一族”,早就因为房价的高企有了更新的定义,也有了更多的继任者。
    买房难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最深刻也最独特的现象。在我们期盼房价下跌,更多人能一圆安居梦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想我们的住房观念,是不是结婚一定要先有自己的住房?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是不是一定要买房而不是租房?

金三胖 发表于 2015-5-4 11:18:23

       社会风气导致如今人们的观念也不断变换着,房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臻重要。 房子=家,人们都在调侃“丈母娘推高房价”,甚至指责那些必须有房才能结婚的物质女青年,表面上看,好像人们对强烈偏好房屋产权的观念千夫所指,有所批判。但实际上,农业文明传递下来的“居者有其屋”、对“土地”狂热偏好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被有房才能结婚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裹挟的“女婿”们,在高房价的漩涡中无奈、心酸甚至愤怒,但内心深处实际也有着对土地和房屋所有权的极大偏好,这种偏好并非市场经济中纯粹理性的偏好,而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偏好。在当代很多中国人的眼中,婚姻、家庭这种社会的细胞,房屋所有权甚至成了必要的构成要素。由此实际上也就大大放大了中国青年对房产的需求强度,更强烈的偏好导致了其更高的价格承受度。结婚应当由男方买房的社会习俗,反映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事实上的男尊女卑。不过,随着男尊女卑的观念被挑战、被摒弃以及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整体提升,单身女青年买房的也越来越多,在某些区域甚至蔚然成风,但有意思的是,社会观念越来越接受打破男尊女卑的格局,却越来越强化有房才有家的心理认同,可见房屋产权和家庭观念绑定的顽固性。

金三胖 发表于 2015-5-4 11:18:54

       房子=身份,除了中国青年根深蒂固的对土地和房产的偏好,这种心理因素放大了对房子产权的需求,在中国业已形成的社会结构中,房子也绑定了太多超乎其上的现实利益,这使得拥有房产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扩张了。
  中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强化了依附于房子的身份象征。“户口”意味着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诸多社会资源的优势,人们对“含金量”高的城市户口尤其是超大城市户口趋之若鹜,而居民户口需要直接绑定一套自有产权的住房。反之,如果没有一套自有产权的住房,在一个城市租房住,往往会被甄别为流动人口,在社会管理上受到歧视,因为城市管理者会对购房者和租房者施以两套不同的城市管理体制。对于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进城的青年群体来说,作为一个城市的新移民,无论有没有该地户口,都迫切需要拥有房屋来实现身份认同,这就赋予住房除了生活消费品以外更多的功用,拉大了房屋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功能上的价值差。

金三胖 发表于 2015-5-4 11:19:19

      房子=安全,中国青年群体的父辈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生活在城市的也基本会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保障体制覆盖,尽管居住条件恶劣简陋,但住房是国家的事、单位的事,个人无权买卖甚至选择房屋居住,因此不存在“高房价”这样的社会问题,只存在居住条件普遍恶劣的问题。上一辈人可以受益于单位公房、房改房,或者受益于房价不高时已经购买了住房,而不必为一套自有产权的房屋发愁。但短短的几十年,社会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所谓的公租房严重缺失,住房公积金对购买住房的支持力度很小,现在的青年群体,在住房社会保障方面很难享受到有力的支持。所谓的“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根本无法避免寻租行为,被实践证明非但无助于保障住房公平,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因素。由于保障支持不够,在房价剧烈上涨的时期,还没有拥有住房的人对未来感到深深的不安。
  另外,一般意义上,在世界各国,青年群体由于购买力弱、积累少、购房能力不足,选择租房是非常普遍的。但和很多国家不同,中国的租房市场非常不完善。长期租用从而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租房就意味着频繁的搬家,忍受房东卖方市场很强话语权频繁的涨房租。房价上涨快,房东也是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但对损伤租房者权益的行为很多时候难以规范和管理。租房的不稳定、不安全感也促使中国青年群体购买住房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一种现实理智的选择。

金三胖 发表于 2015-5-4 11:19:52

       房子=最佳投资品,对于中国青年来说,房子还被赋予了社会财富分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房产是衡量资产的指标。由于金融垄断、行业垄断、股市低迷,中国人可投资的渠道非常狭窄。而历史原因造成了初次分配极度失衡,贫富差距巨大,少数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缺少再投资渠道,如潮水般涌向房地产市场,如果从中国职工的平均收入来看,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偏高,甚至少数大城市畸高,但是对于掌握大量资产甚至是灰色资产寻找投资渠道的富人群体而言,房价收入比还是很低的。从本质上说,中国的高房价问题可以说是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问题。而数十年来,投资房产稳赚不赔,甚至是大赚特赚,这强化了人们对房产这种投资品的偏好。当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买房子比银行存款收益更高,更加能够抵御高通胀风险的时候,房子又被赋予了投资品的意义。

金三胖 发表于 2015-5-4 11:48:26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该不该买房、何时买房、如何买房是年轻人该考虑的问题。这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依赖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外在环境。在合浦,我们经常都能在任何一条人流量大的街道上,发现五颜六色的售房传单。谁也不愿意看到,这些轻飘飘被踩在脚下的纸,成为压在很多年轻人肩上最沉重的梦想。
    祝青年们节日快乐!

一把存忠剑 发表于 2015-5-5 08:27:29

如今中国年轻人是悲催的一代

阿莫西林 发表于 2015-5-6 08:53:18

抵制这样的社会风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青年爱买房的背后几多“愁”,青春年华里每日披星戴月为买房奔波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