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5-10-20 02:12:08

话说廉州街之三:上下仓街旧事

上下仓街旧事

清军入关,满人入主中原之初,除了各种各样的抗清武使清政府忙于疲命之外,还有一个至关民生的问题困扰清廷,那就粮食供应。不但老百姓的日常需求无着,就连军队的粮食也无法保障,只能长线调运,顾此失彼。康熙十八年(1679年)六月,康熙帝亲自下令各地要“多积米粮”,“以备凶荒”。并明文规定各地都要设立社仓、义仓,实行春借秋还制度,“春借一石,秋还一石一斗”。这一斗就是利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月,康熙帝又再度下令,各州、县、卫、所都要设立常平仓,并具体制订了各级官员劝捐米粮的奖励办法。时廉州是府治所在,按规定也要设立常平仓,而且设立了二处。因其位于廉州府衙门西侧,以衙门为方位,靠近衙门者为上仓,离衙门稍远者为下仓,于是,廉州城内便有了两条专业街道,这就是上仓街和下仓街。


上仓街位于廉州府衙门西侧,设置粮仓在此,显然是为了运输方便。此外,廉州游击营署衙门又设于一侧,看守护卫更加有保障。由此可见古人选址的精明。
下仓街与上仓街巷口相对,仅隔一条马路,即今中山路。下仓街的场地要比上仓街宽阔,伸延至廉州西新桥,由此可见,清代廉州府的粮仓规模之大,布局之合理,南来北往都可借助水路来运输。今天在上、下仓街内行走,窄窄深幽的悠长曲巷,还处处可见古代建筑的遗物,时时的勾起人们的思古情怀。
按照当时的规定,谷仓设置以大、中、小三等州、县来确定规模。大州贮谷一万石,中州贮谷八千石,小州贮谷六千石,仓谷每年以三分之一的额度出旧纳新。廉州是大州,常年的贮谷的数量均保持在一万石以上,这不但对缓解廉州府境内的“凶荒”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朝廷的备战备荒作出了贡献。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廉州府属各地因水灾引发饥荒,粮价贵至每石二两(平时约300文),幸有廉州常平仓贮谷量足(部分从安南调入),得以及时解民饥困。


乾隆六年(1741年),清廷加强了各州常平仓贮谷的数量,按规定,廉州常平仓的贮谷量已达五、六万石。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因龙门营军事所需,清廷一次就从廉州府仓调运了一万石谷粮“以济兵民”(《清实录·高宗卷》)。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清廷又开放合浦县山口圩关,以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吸引安南大米直接进口至廉州府城,这一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廉州府仓的贮量,使得内地米价大减。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清廷把高州仓大使改为高廉道库大使。管仓官员也连升二级,从九品官秩提升至正八品官秩。库大使官衙就驻在上仓街,直属布政司使从二品领导,专管贮谷调运,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直属库吧!

撸直伸、 发表于 2015-10-20 09:35:44

这里是不是靠近钦州巷那边的???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5-10-20 11:44:55

回 撸直伸、 的帖子

撸直伸、:这里是不是靠近钦州巷那边的??? (2015-10-20 09:35) images/back.gif

中山路边

身先士卒 发表于 2015-10-20 12:08:52

上街吧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5-10-20 12:27:54

回 身先士卒 的帖子

身先士卒:上街吧 (2015-10-20 12:08) images/back.gif

上街在西华路北边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5-10-20 12:30:15

文革中,上仓街改为“革新街”。下新街改为红光街。

上新桥住 发表于 2015-10-20 13:23:39

合浦008 发表于 2015-10-20 22:48:39

长知识了

laosu88 发表于 2015-10-20 23:09:47

上仓街和下仓街以中山路为界北面为上仓街,南面为下仓街(从中山路通到西新桥)。

laosu88 发表于 2015-10-20 23:10:02

上仓街和下仓街以中山路为界北面为上仓街,南面为下仓街(从中山路通到西新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廉州街之三:上下仓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