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少露面的珠城客家历史建筑遗址——曲樟曲木客家围屋
曲木客家土围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曲樟乡曲木村,分老城和新城两部分构成,老城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八月,新城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 曲木村委的客家土围屋处处散发着浓郁客家古韵,围屋历史渊源悠久,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由客家人陈氏十五代祖陈瑞甫从福建省迁至合浦县曲樟乡时,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率领陈氏族人修建。围屋主要由“老城”、“新城”两部分构成。“老城”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新城”始建于光绪廿一年(公元1896年),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老城”为“二横二堂”,“新城”为“三横二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厅堂为祖公堂,是供奉其祖先神位的地方。
下厅堂为门厅,以正厅堂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规模、装饰档次,是各横屋和次厅不能逾越的。横屋房门均朝正厅方向开,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体现了客家人因远离中原故土而怀“慎终追远”的心态。老房子的木窗,均是名贵的酸枝木,素木本色,没有过多花俏的装饰。飞檐翘角,也没有精致的雕刻,处处透着清淡平实,经百年洗涤,仍古色古香。没有多少人居住的老屋子显得空空荡荡的,有些孤寂地站立着。老屋里的天井、木窗、水井、牌匾透出非常古老的光,让人误以为时光流转向从前的岁月。
曲樟土围屋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它的久远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更在于它在古老的文化背景下演绎着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据传1906年,客家土围屋的后人陈文山提供200两银子资助少年陈铭枢去广州黄埔陆军小学读书,后陈铭枢投笔从戎,成为著名的爱国名将。1938年,陈文山的后人陈承臻常为活动在曲樟、公馆一带的抗日游击队招兵买马,支援粮草。土围屋里的谷米、洋纱、布匹及银元、铜板等钱物源源不断地运出。当地的共产党员陈华、谭俊、陈铭壁(合浦原县长)等在土围屋开展了地下活动。解放后,曲樟土围屋曾作为当地供销社、食品站及政府部门的所在地。伫立在碉楼上,俯瞰那古老的土围屋,难免生发些思古之幽情,似乎看到了当年重兵屯集把守的岁月,看到了往昔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岁月。
原合浦老县长:陈铭壁
回 农民的后代 的帖子
农民的后代:原合浦老县长:陈铭壁 (2015-11-26 16:56) images/back.gif感谢提醒,已通知管理改正。 长知识了,离得这么近都不知道还有这些历史故事 好文章
客家人民居,曲樟人的骄傲! 受益匪浅!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