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6-5-9 10:50:45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6-5-9 10:50:53

关松志,合浦公馆人。出生于世代农耕之,20岁时,与冯子材、吴天兴一起,得合浦名儒彭元辅推荐给廉州知府沈棣辉,安置在军中为剿匪效力。后三人后来果然不负彭元辅所荐,都先后以军功升任提督,冯子材荣封太子少保,关、吴二人也获记名总兵,因此在后世留下了并彭元辅“一函三提督”的美谈。关志松也有“抗法英将”之称,他经历大小战仗无数。以战功卓著先后任副将,参将记名总兵。还获得了赏“俊男巴图鲁”的称号,“巴图鲁”是清代赐给作战有功官员的最高荣誉称号。关于关松志的事迹,地方史志少记,知其详者不多。
为了搜集关松志的资料,他和夫人陈锡贤一起,自筹费用,沿着关松志当年作战的古战所在,一路走过了两广,走过了江苏、湖南、安徽、云南、贵州、足迹行至越南的高平、广南。夫妇二人所到之处,除了自费到博物馆、图书馆搜集志书史料之外,还千方百计深入民间采访知情人,征集到了相关的史迹和线索之后,又再沿着这些线索跟踪查访,在查访过程中所得的信息资料,全部都是两位老人一笔一划的自己记录或复印。就这样前后历时十年,得以比较完整地收集到了关于关松志事迹的一百多万字的的史料和文字记述。两位老人为民族英雄作记的行为,沿途感动了很多热心人,他们纷纷向关则福夫妇提供有关关松志的事典资料。还得到了冯子材的后人冯绣娟老师的线索和指点帮助。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6-5-9 10:51:20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6-5-9 10:51:28

资料收集回来后,关则福就开始专心致意地进行编排整理。关则福在大学读的是经济管理类,参加工作后,又自始至终都是从事规划设计业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来都没有和文学功夫沾过边,更不用说要搭起长篇巨著创作框架,一下子真是不知从何编起。好在,关则福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因经常撰写经济论文和规划报告积累了写作经验,掌握了写作提纲和思路创作的编制,触类旁通,他将之运用到关松志书稿的创作中来,抓住时间、地点、事件、顺序为纲,对每个战斗故事进行整理编写。在此两年多的时间,关则福进入了专业创作的状态,除了吃饭就是写作,整理的资料整整装了一经编袋,完成的书稿就有两尺厚!至2002年,终于完成了章节结构八十回,字数约69万字《总兵关松志》(上下集)一书书稿,并自费印制了成册近两百本,发送给有关人士和部门征求意见。冯子材的后人冯绣娟老师看了之后,深为关则福夫妇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专门为之作序。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6-5-9 10:52:09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6-5-9 10:52:23

书稿印制出来并发送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关则福为此也接待了不少前来探访或商谈出书的人。但大部份来者都是拿了书稿之后就杳无音信了。最教人遗憾的是,某些拿了《总兵关松志》书稿的人,未经关则福同意,就私自摘录在网络等媒体上署名刊发。
如今,关则福的手上只剩下了一套原作了。近年来,关则福虽然年事已高(今年关老已83岁),但还不时的还在对书稿作必要的修改补充。但是,前些年关则福大病一场,虽然在夫人的精心呵护下走出了鬼门关,但如今只能靠轮椅行动,要在整体上对书稿完善提高,已是有心无力了。对此,他老人家告诉笔者,只要生命尚存他就要还坚持下去,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将关松志的爱国主义精神告诉下一代,要为珠乡留下一个完整的本土英雄形像。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6-5-9 10:54:46

合浦008 发表于 2016-5-9 13:04:59

赞一个

冬瓜哥 发表于 2016-5-9 15:16:51

大雕五 发表于 2016-5-9 17:08:08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80岁老战士编巨著颂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