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阿叔”栖身西门江边露天生活,声称来自白沙镇却又无亲无故...
最近接到西门江附近的一位网友反映:不久前发现一名中年“阿叔”在西门江边搭棚生活,白天捡垃圾,晚上就在棚里住,感觉有些奇怪和凄凉。想通过我们的实地了解,看是否是我们本地人,又或有没有亲戚,如果是外来人,相关部门也可以了解并关注一下。为了解情况,从得知具体位置开始,小编曾两次到访过这位“阿叔”的住处,但由于错峰时间的关系,几次都未能见到。不过就在前两天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小编见到了这位网友口中的“阿叔”。早上小雨过后加上降温的天气难免让人感觉有些微凉,江边空旷不时有冷风吹来,让衣着单薄的人都未免觉得有些瑟瑟发抖...初见这位“阿叔”时,他头戴着一顶安全帽,身穿一件外套,脚上一双拖鞋已磨损相当厉害,看起来年纪大约50岁上下。正值早上,而当时的他正在洗锅准备着自己当天的早餐。位于江边围栏下“阿叔”的住处很简单,空旷的地上网友先前提供图片中的棚子已经不见,几块砖头垒起的临时生火台,一口做饭的锅和碗筷、两个水桶、一张破旧的椅子旁边几块篷布盖着米袋和其他一些物品,围栏小道上停着一辆破旧的人力三轮车。这是我们眼前能见到的他所有的家当...
从“阿叔”注意到我们到来开始,动作神态始终透露着警惕,很少抬头。虽不排斥交流但也很保守。这让网友起初担心的“阿叔”是否神智存在障碍之类的猜想被否定了。但,一个心智和行为能力都正常的人却选择“露天生活”,这难免让人心生疑窦和好奇。是否有什么困难又或是难言之隐?起初的廉州话交流并不是很顺利,加上小编对客家话也不是很在行,终于在用白话交流时,“阿叔”终于开了口。
但面对小编的询问,“阿叔”并未说太多,一些问题不是三缄其口就是回答得很模糊...经过十几分钟的交流,除了知道“阿叔”是我们合浦本地人,来自白沙镇,自己每天白天外出拾荒,晚上“住”在这里外,至于否有妻儿和其他家人,我们并未得到他的确切回答。对于起初网友关心和担心他是否是从外地回来,不敢回家的猜想,从“阿叔”回答中,显示出了自己并不是从外地回来的。但至于是不是,我们也并未能得到确切的答案。既然是我们合浦本地白沙人,那为什么不回家呢?“肯定要回的,过一段时间就回...”面对我们一直追问的为什么不回家,要在这里住的关切询问,“阿叔”一边洗着锅一边始终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洗完锅以后,“阿叔”从篷布下掏出一袋白米,倒出米后进行淘洗。“您平时生活用的水从哪里来的啊?”看着“阿叔”正在用桶里的水倒进已经洗好米的锅,小编又问到。“水是从还珠广场运回来的,用那个三轮车。”说罢,从另外一个蛇皮袋里,阿叔拿出了一些柴,用旁边干枯杂草卷成一团后生起了火。此后便不再与我们进行交流。
当临时用砖头垒起的灶台火苗开始燃烧,炊烟袅袅升起时,无法得知更多信息的我们,也只能无奈选择暂时离开。
据经常在这一带散步的网友介绍,“阿叔”原先居住的地方有个自己搭建的棚子,但就在前几天,棚子突然拆掉了。当时正值晚上,下着小雨,他独自一人靠着墙拿着一块塑料纸挡雨,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注视前方。溜了一圈回来以后,他还是依然保持原样。由于被这一幕触动,网友曾与他进行了交流,想了解是否有什么困难,但得到回答还是和我们大致一样。据另知情的网友介绍,这位“阿叔”在这里住已经有段时间,平时主要靠拾荒生活。而且这附近的人曾讨论过他的“来历”。据说这位“阿叔”儿时曾被送养,目前养父母过世。而亲生父母可能是我们合浦本地人...虽然这样的“故事”听来多少会让人觉得是否有些过于曲折离奇。不过相信如果“阿叔”自己不开口,我们也无法知道真假。
但作为一个旁人,也许这些并不是我们想听到的,我们宁愿相信他可能只是一个有着自己故事的人,但并不想与人分享及诉说。又或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只是暂时遇到了经历挫折或困难,又也许只是一时迷失了方向,又或...我们更宁愿相信和假设他与我们说的不过都是善意的“谎言”,他也许也有他自己的家,而家人此刻也正在家中殷切等着他归来。但我们还是要关心的是,如果他真的无家可归,无亲无故,当然也希望民政或相关部门可以给与关注了解,看是否有相关的政策可以进行进行救助和收容,毕竟栖身江边并非长久之计,起码通过救助,他可以结束“流浪”,有望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L不是吧!看起来好可怜啊~~ 看不得这样凄惨的画面,说不定这位阿叔是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困难! 可能他是害怕你们,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看起来是一位有故事的人
好可怜 真的露天生活?如果下雨的话找一个能避雨的地方住一下,有些公共场所也是可以避雨的
其实我曾经在合浦见过一个老奶奶也是这样的,刮风下雨都是躲在一把伞下面生活....但是可怜又能怎么样?心有余而力不足 太难了,这样怎么生活 刮风下雨怎么办 虽然近期无连续大雨什么的,但是长期露天生活,我很难想象怎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