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味】慢慢消失的民间街头美颜艺术
“年味越来越淡了”,每逢过年,身边总能听到这样的感慨。大家都觉得长大了,过年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的感觉,也没有了小时候的快乐。像一些旧俗也慢慢的没了,比如说:挽面。有一首俗谜:“四脚相碰,四目相向,一人咬牙根,一人在忍痛。”猜生活行为一,谜底就是“挽面”。有些地方叫“拔面毛”“开脸”等等
过年前的旧俗,男必理发,女必“挽面”。
记得小时候,每逢新年前夕,平日悠闲的老街顿时热闹起来,小街小巷挤满了人,在沿街遍布的店铺里忙着采购过年的用品、花卉等等。在一些老街小巷子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妇女用一条长线,左拉右扯,上推下磨地弹动,替面上涂满白粉的客人脱面毛。这一老行就叫挽面。
据老一辈介绍,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出嫁前几天或当天下午,其亲娘或者宗族里受人尊重的长辈便给新娘“开脸”,意为从头做起,让新娘别开生面,祝福其婚姻美满。开脸后也就意味着姑娘时代的结束,为人妇的开始。到后来,拔面毛逐渐发展为一种普及的美容术。
换面的行头很简单,只需一根线和一盒粉。拔面毛时,用一个夹子先把刘海和面颊的头发夹住,围上围巾,在脸上涂上一层薄粉(使皮肤干燥些,这样可减少挽面时的疼痛,也利于把脸上的细毛拔除干净),再用拇指在面毛多的部位反复摩擦,直至有点火辣辣的感觉(以抵消拔面毛之疼)。接着,用一根韧线,拧成一个活结,用线在左手食指上绕几个圈,牙齿咬住一个线头,右手捏住另一线头,来回拧着“8”字形,线圈在脸上游走,发出“哧哧”的声音。一起一落,一张一缩间,绞线如剪,借助交叉、闭合、拧动之势,渐渐把面、额、颈的汗毛和绒发绞去。
不一会儿,脸蛋便显得光滑、整洁、容光焕发。最后敷上面霜,即大功告成。整个拔面毛过程快的几分钟,慢的几十分钟,在过去没有美容院的年代,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很多中老年妇人都精于此道。
而到了近几年,街头的这一幕慢慢的就消失了,妈妈们也慢慢将“挽面”改成了剪发美容。
以前街头常见的一幕,现在很难看到了。你,小时候有陪妈妈去挽面过吗? :D:D 现在都是手机美颜了 合浦008 发表于 2022-1-28 20:14
现在都是手机美颜了
哈哈,手机美颜功能太强大了。 山之南 发表于 2022-1-28 20:33
哈哈,手机美颜功能太强大了。
同意 好像中心市场那边的西华路还有,我们这边叫“刮面”。 前几年,南宁春节前夕,大沙田的街边还能看到…… 以前在中心市场那条街,好多人摆摊,现在都不见了 失传了 是逐渐少见了,以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