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问题又上热搜!低彩礼、零彩礼,你咋看?
“女朋友说彩礼18.8万,三金衣服婚纱等8万……一谈到钱就上升到态度问题,就是不在乎她”,“我家普通家庭,我爸意见,对方硬要这么多,也能拿出来,但钱就这么多,买车、车位、装修啥的就怕不过。”社交媒体上,山西晋北地区一位网友发帖询问网友,“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接下来该怎么办?”事实上,现实中遭遇彩礼困境的并不在少数,而“高价彩礼”乃至“天价彩礼”的问题也成为公共话题。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河间市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就建议,“把‘低彩礼’落到实处”,同时在推行“低彩礼”的基础之上提倡“零彩礼”。
“高价彩礼”是中国人口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现象,彩礼金额在2000年以后不断攀升,并于2010年之后愈演愈烈,在一些地区远超出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成为欠发达农村地区“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的主因,同时带来发达城镇地区年轻人“恐婚、不婚”的问题,极不利于提升近年来低迷的生育率,给中国人口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适当的彩礼是社会风俗,是为人们所接受的,但高价彩礼让本该作为民俗的彩礼慢慢变味,偏离了彩礼的初衷。高价彩礼抹杀了彩礼固有的对女方认可和尊重的核心内涵,使之成为买卖婚姻中的身价礼。
高价彩礼改变了彩礼重仪式、重规矩、重承诺的本意。实际上把彩礼变成了法律所禁止的借婚姻索取财物,扭曲了婚姻的目的,婚姻本来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结合,而高价彩礼使他们之间的婚姻变成了一笔买卖。
1980年后长期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带来3000~5000万的过剩男性人口,随着这些年份出生的过剩男性人口逐步进入婚姻市场,男性婚姻挤压的累积效应日益凸显,被称之为“新娘要价”的彩礼水涨船高。
其次,市场化加重消费主义与攀比心理,婚姻被过度物化,高彩礼与“有面子”划上等号,这一现象在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农村社区更为严重。
最后,城镇化、现代化重塑农村代际关系,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改变了传统农村的大家庭居住模式,结婚时即与男方父母分家成为主流,婚房成为很多地区成婚的先决条件,加上物价房价上涨因素,进一步推动彩礼的上涨与货币化。
日前公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这已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点名“高价彩礼”。
同意 同意 所以很多人就喜欢找F婆了 这个建议很好,抵制高彩礼。 彩礼也罢,嫁妆也罢,应该两个家庭共同扶持一个新生家庭,而不是一个家庭接济一个家庭,所以婚嫁真的要看好门口。 彩礼是个仪式而已,没必要那么高吧? 就因为到彩礼,谈了五年。分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