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络社交之殇:你为什么抗拒“已读”
在当下的互联网中,“已读不回”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只要存在人际交往,人们就有可能高频遭遇这种经历。要么是被人已读不回,要么是已读不回别人。“你已经一秒钟没有回复我了,太有趣了,这天气就需要你的冷暴力”。热门话题里的高赞留言,对“已读不回”的讨论充满了调侃意味。对于“已读”功能,大家都不陌生,简言之就是在社交软件上,如果对方已经收到并查看了消息,就会显示“已读”。
这一回执功能,最早诞生于2005年,彼时黑莓推出BlackBerry Messenger(BBM),即支持消息状态的更新,可以显示用户何时传递和阅读了消息,主打一种实时存在感。在网络兴起初期,这种功能益处颇多,特别是在办公软件里,“标记为已读”会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信息扎堆,后台还可以看到未读人数,同时设置提醒功能。但随着各类社交平台遍地开花,该功能被无差别“发扬光大”,人们开始不胜其扰,“对话框打开恐惧症”等焦虑情绪甚至由此滋生。也许是为了反抗“时时在线”带来的压迫感,越来越多人选择性“已读不回”,一度还引发了“秒回”与“轮回”等社交礼仪之争。
作为一款国民级应用,微信早已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深度绑定。虽然这些年各类功能“叠床架屋”,太多工作场景被嵌套其中,但其主打依然是社交功能。如果说在上班时间,员工因为工作往往需要“秒回”信息,那么进入社交场域,大家的心态就不尽相同了。且不说微信好友关系构成愈发庞杂,拖着疲惫身体下班后,面对非工作相关、非紧急事项,通过“选择性回避”喘口气是很多人的想法,一旦头顶高悬“及时反馈”,否则就“公开处刑”,难免让人产生莫大的压力与焦虑。很早之前,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就曾说过,朋友圈这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此番微信对“已读”功能坚定说“不”,是迎合大多数用户心理需求,也再次证明,即便是虚拟的社交网络,也难以承受过多的额外负累。
抗拒“已读”,本质上是网络社交焦虑的缩影。在处处追求及时反馈、随时连接的当下,大家对于社交减负的呼声不断高涨。有学者曾经提出“反连接”概念,即在一定情境下进行“数字减负”,以期恢复必要的个体空间和自由。循此角度来看,不管是主动退出群聊,还是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微信生态中的种种新变,均属于广义上的“反连接”。对平台方来说,立足用户、主动为之,不断探索人与人以及人与科技互动的最佳方式,不啻为一种积极姿态。对于个人来说,完全的数字戒断并不现实,但尽己之力维持相对舒适的边界则颇为必要。比如,尽量不群发无用消息,厘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对他人信息回复延迟给与耐心……换位思考、体贴对方、尊重边界,每个人都能遵守一定的社交礼仪,就能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交环境。
技术是自由还是束缚,决定权在人。在这场不断迭代的社交场景中,尤其呼唤从设计者到用户保持一份技术理性,尽力减少社交媒体对个体的操纵,让关系回归本真,如此方能避免网络社交焦虑对关系连接的侵蚀。
因为不想连缓解下尴尬的机会都没有:lol 金tsai 发表于 2023-7-13 11:58
尴尬没什么好可怕的,总要挑战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一次,总是让自己活得很有面子迟早会被某一次自己“黑料” ...
小伙子我在研究你家附近的人工河有没有可能引入得了活水,不懂县城里的海拔高还是清江一带的海拔高,又没有仪器可以测量下:lol 金tsai 发表于 2023-7-13 12:14
难道你提醒我要去清水江去看一下?我知道那里新修了一些东西很好看啊,城东水道还不错相比较县城其他水道 ...
不错是不错,只是水不流动缺少点生气,这两天有机械在施工把水排干了,等下去捞几条罗非鱼回来做午餐 我不拒绝哦,有更好,这样我就能知道别人是不是已读不回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