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消费者的饭笑消费者的穷?真正被看不起的究竟是谁?
谁曾想买79的眉笔被教育要认真工作的事还没过去,就又有卖10万的车却反被销售怒斥滚出去的事发生了。在一丰田的4S店里因为网友希望全款购车,可4S店希望网友贷款的不同意见几名销售言辞激烈的直接开口辱骂顾客
而当相关视频曝光在网络后这场关于买车的争执也骤然升温掀起了一股舆论的浪潮。
这年头买个79的眉笔被骂,买个10万的车还被骂,只有买3元的早餐阿姨叫我帅哥!
我们常说顾客就是上帝是在这些店员眼里顾客却是有着等级区别的,买10万的车没多少提成在他们眼里就是个普通的底层。
买30万以上到手提成高的就是值得奉承的贵宾,全额付款拒绝贷款按揭的甚至还会被怒斥滚出。
在这一件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事件中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用物品和钱去衡量他人,或者说这种衡量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而这种衡量和嘲讽最直观的来源也就是利益,对于销售来说顾客所选商品和付款方式直接与自己的工资和提成挂钩,所以面对能买贵价商品能贡献高额提成的顾客,销售自然而然就会提供一流的服务。但相对那些随便逛逛买低价商品的顾客,两者提成价格的落差对比不自觉的就会让很多人的态度变得敷衍了,甚至是恶语相向。
就像人们常说的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益。在这个有钱几乎可以买到一切服务的社会,利益成为了第一驱动力,再加上近几年的各行各业都肉眼可见的消费降级,大众的消费观都在集体走向性价比美价廉消费的人越来越少,商家自然希望能将个人利益最大化。
因此当不仅利益降低且顾客不为所动时,态度也就会发生变化。可什么时候,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竟成为了空谈?服务人员都可以随意嘲讽驱逐顾客了。
时间一长,这种态度潜移默化成为了习惯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价值观的改变,年轻人渐渐将自己与物质价值融合,认为他们就是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和意义,并开始用一系列物质来衡量他人。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用财富价值去衡量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也就说明社会出了问题。
学生只看成绩、商人只看身价顾客只看买单支出,见面聊的最多的也是哎、你又买新衣了哇、你又换新车了、原本每个人都目标都是不同的。
结果活着活着就变成了相同的,甚至一切都是为了眼前的利益
而我们的人际交往也同步的从原本的相互体谅,变成了相互嘲讽、相互为难。
或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许是因为工作和所处环境的原因,让其产生了一种我也拥有和所工作品牌同等身份地位的心理。
总而言之,持续行凶的人越来越多,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麻烦事,不都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为难吗?顾客在高铁上咨询素菜套餐,反被列车员嘲笑,在面包店充值200被员工备注“穷”一样。明明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习惯性的会用价值物质去估量对方,最后根据对应结果,摆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却同时也忘了你在用价值衡量别人,同样也正在被别人用价值衡量。
正如业主为难保安,保安为难外卖员一样,我们用所谓的钱和物品去定义别人的同时,往往也在定义着自己。最后你评判别人的丝线终有一天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将自己紧紧缠绕。有时候,我们在用某种概念去打量他人的时候,投射到别人身上的往往也是内心深处的我们自己。
跳出比拼物质的死循环圈套,从人格平等的角度与他人相处,允许别人做别人也允许自己做自己,一个真实的人存在极有价值,既不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标榜,也不需要靠什么来证明,而很多时候别人眼中的你并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
现在销售是上帝 现在销售是上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