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新的价值观,怎样才能不被网络支配?
10天涨粉200万,光是与其相关的热榜就有不下14个。这段时间,凭借着"自由风"的短视频于文亮可以说是火遍了全网,还行生出了1000文亮精神。没有于文亮我不敢的相关话题认为于文亮就等干普通人。大批网友更是直接带上干文亮的标签,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日常生活、自拍照。
可就在"普通人也可以勇敢记录生活"的浪潮正如火如茶时,一类截然不同的声音出现了,太搞笑了!
一堆人说不是于文亮,不敢发自拍,结果点进主页全是自拍,人家在做自己,一大堆人去做于文亮。文案:大胆点,你没那么多观众 标签:于文亮,心里:快点火,快点火,求求了多点人看。
至此,于文亮这三个字仿佛成了一种标签,代表着普通人代表着真实、自由更代表着流量。而紧随其后的,就是各大平台上的如出一辙的视频风格。
关键是这种类型的跟风其实还不在少数,很多随机火起来的事件、博主,到最后都会被全网跟风。就像"我是三八""与素颜和解"等,刚开始都只是偶然发起的口号和挑战。
"与素颜和解",是为了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我是三八是为了拒绝污名化,不被定义,都是美好、带有积极意义的。直到一批网友嗅到了流量的味道闻风而来后,它们的风向就逐渐偏离了。
与素颜和解下是各种伪素颜的博主们。我是三八里喊着要接纳缺点、不好的事物,视频呈现的却是各种凡尔赛。
的确,无论是话题的发起者还是最初的参与者,都是真切共情和想要表达好内容的。只是,一旦当话题有了流量被更多人看见后,少数的共情就变成了大多数的跟风,甚至是华而不实。
而这类因为随机热潮产生的跟风,还让一部分资本看到了流量的路子。然后,一种带有商业性质的刻意营销诞生了。
例如今年暑假爆火全网的电影《消失的他》,我想这部电影刚火时,我们看到最多的不是电影情节也不是演员,反倒是各种情侣观影后分手的视频,所有以及铺天盖地的"女生必看好看完觉醒"等标签。
这种极具噱头和流量的营销,让很多网友开始跟风观影并拍摄分手剧情。而这些所谓的看了电影后分手的视频,又反过来增加了我们对"觉醒"的可信度。
于是,干是,一种趋干快餐式的价值观变换出现了,看完前任就联系前任,看完《消失的她》就想分手,看到某个地方发生恶性事件就觉得哪里都不安全。
更重要的是,当这些带着"普通人""觉醒"词条迎合大众的视频铺天盖地的出现在互联网时,还真的有人相信并觉得自己也觉醒了。
但实际上,网络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沉默的潜水者。我们所能看见的大部分通常都是因为流量而跟风的,而往往这跟风的一部分,也正是我们被网络浪潮动摇的最大原因。
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无限便利,足不出户就能观尽天下事。当信息不用找手机就自动推送时,我们的思考能力就会退化,可流量跟风和热点推出却从未停止。
在这种状态下,网络上的连环灌输潜移默化的就会让我们觉得"大家都是这样的"。
我有这样的想法,不恰恰说明了我是对的,我觉醒了吗?而沉默的螺旋又让很多清醒的人不参与,干是我们越发觉得我们看见的即为真实的、正确的,再加上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且说法都极其笼统。
当有一些情节与自身的经历相似,或某种含糊不清的描述戳中了自己时,这种情感误差悄无声息的就让我们将其带入到自己身上,甚至是产生各种共鸣。
可问题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家庭里长大的兄弟姐妹,也会有性格完全不同的。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成绩也能相差巨大。
共情可以理解,但不应该将他人完全带入自己。即使我们可能与别人有着某一个相似点,但我们也只是我们自己,所谓的过度"共情"和"代入"它并不是现实。就像看过了旅行攻略,不能代表我们去过那个地方。
3D电影虽身临其境,但我们终究也还是坐在电影院里。即使我们看别人的经历,模仿别人的特点时,会觉得非常赞同,极其有道理。也不意味着如果经历同样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像他们一样好。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别人那儿听到的、看到的永远都是道听途说。正如我们可以知道全世界的事情,但发掘的方式唯独只有通过自己去尝试,而只有自己去探索了,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
为什么要被网络支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