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德华学校与建德园的影像碎片—“廉州考棚街教案”后的德国教会建筑
本帖最后由 何事秋 于 2024-2-24 15:40 编辑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把北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此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通过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手段,建立据点,分享我国的市场和资源,以达到实行经济、文化侵略的目的。
北海对外开放后,海上运输发达,对外贸易兴旺,中外人士来往频繁,中西文化交流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从 1877 年起,先后有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比利时等八个国家在北海设立领事机构、商务机构和教会等机构。有些国家在北海还建造了不少具有西洋艺术风格的楼宇,如领事馆、教堂、医院、海关、洋行、女修院、育婴堂、学校等建筑。——北海文史 《解放前德国驻北海市的机构及其他》 王戈
史海钩沉,很多北海历史旧照片散落在各个国家,幸得互联网的发展,从2009年到2024年的15年间,笔者在各个国家搜集到北海各建筑的影像并对其进行考证,有些历经百年仍然蔚然立在历史前沿,有些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今天拿着几张旧照聊一下德华学校与建德园照片背后的故事。
一、北海粤南信义会的发展
德国基督教长老会,是德国信义会的前称。其总部设在德国,中国教友称它为西差会。
约于1900年,德国长老会传入北海,A.H.巴赫传教士(A.H.Bach,中文名:巴顾德)在“崩沙口”(原市公安局旧址附近)买了一块地,建起了一个教堂,又陆续建起了办公楼、宿舍、学校和印刷馆。建立教会据点并传教。
这些教会楼房中,其中有一座西式大楼,专供德国传教士居住,另一座西式大楼用作招待来往住宿的德国人。有一间教堂是 1900年建成的(已毁),当时约有教徒 130 名。
现存的一座德国信义会办公楼,建于 1902 年,位于教堂的南边。这栋楼主体建筑长 30米,宽16.9米,1层,廊宽3米,四面坡瓦顶,地垅高1米,建筑面积507 平方米。该楼解放初一度为钦廉专署借用办公,后为市公安局使用,是北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驻北海的德国长老会的传教事业,同天主教等外国教会一样,先在北海扎稳根基后,再向合浦等内地推进,并相继在廉州、南康、福成、党江等地建立传教据点。
中国传教站 比例尺1:2000000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Heiden 宣教团团长 D. Bracker Breklum 宣教所出版社1926 年
Pakhoi -北海Limtschau -廉州 Hamtschau -钦州
Schekhong-石康 Namhong-南康Kanlai-勤礼 Longtam-龙潭
后来,德国长老会改称信义会。又因廉州、北海属于广东南部,故本地的信义会,于 1936 年后又称粤南信义会或中华粤南信义会。
二、廉州考棚街教案
中山路在明代称为承宣街,到了清代称为考棚街(也称随考街),民国年间改为中山路,是为了纪念孔中山先生而命名的。自廉州古城建成以来,中山路都是最热闹的商业区,因为廉州府衙门、府学宫、钟鼓楼、粮仓署衙门、经厅衙门、万寿宫、宾兴馆等重要机构都设在这段街道。中山路在清代被称为考棚街,是因为清代廉州府乡试考场就设在这里。清代考试的地方叫贡院。由于考试是短时的,每到开考的时候,都得临时搭建考棚。考棚的结构与今天电话营业厅里的电话格房差不多,每个考生一间格房,格房中以石板来代替桌椅,考试期间考生是不能离开这个小格房的,只有考完试后才能离开。县试是一天考完,问题不大,乡试则要五天才能结束,这时考生吃拉都在这个格房里,是很辛苦的。由于古时候科举考试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因此每逢考试之期,考场一带便人头攒动,群情激昂,万众期待,热闹非常。由于要搭考棚,考棚的位置就选在府学宫和贡院之间,相当于今合浦法院到中山公园一带。这段街道也就因此被称为“考棚街”或“随考街”了。
——《廉州古城街道积沉的岁月沧桑》范翔宇
初到廉州时,德国教会在考棚街租赁房屋一间作为居住、行医和传教之所。后来经过商议,屋主同意将全间房屋卖给德国教会兴建福音堂进行传教活动。
廉州东门附近建筑及居民彭德尔顿1932年8月
相片远处是武圣宫
由于教会建筑在兴建过程中未取得街坊邻里的许可,德国教会与当地民众产生了冲突。1901年5月24日,当地群众一怒之下不仅殴打了卖主,还一起捣毁了教堂建筑,事情越闹越大。
6月2日,德国派遣“渣架”(s.M.s.Jaguar)军舰前往北海诘责。6月3日,廉州知府富纯拜会“渣架”军官,协商解决事宜。6月4日,法国、英国军舰跟随德国军舰一同到北海施压。当天德国派了50名士兵登岸闯进县衙进行声讨要挟。经过几天时间,最终廉州府和“渣架”长官在北海赔偿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宗教纠纷事件得到解决。
——《清末廉州德国长老会与 “廉州考棚街教案"若干问题考辨》 周金妵
1901年6月16日,《申报》就此事刊发了一则名为“廉州教案”的消息:
昨得北海来书云:数月前德国教会中人邀约数友至粤之廉州府,赀购一屋,拟设福音堂为传道之所。土人恶之,群起毁之。德国水师人员闻报,即于西历六月二号秉巡船名“渣架”者前往诘责华官。翌日,廉州府某太守率同某大令拜会巡船管驾,会商一切事宜。十八号清晨,法国某炮船亦鼓轮而往,少选英国炮船随之而至,既而德巡船兵士五十名次第登岸,拥入县衙,未知若何要挟也。
《申报》虽然没有提到50名德国士兵闯人县衙后的情况以及廉州考棚街教案最终处理结果,但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政府对此事软骨媚外,唯恐引起外交问题,为平息事态、讨好西方列强,将考棚街同善堂其中一间房屋赔给“长老会”作为教会建筑使用,同时赔偿德国军费六千元。后来,巴顾德将同善堂修建成礼拜堂、德国教士住所,又创办“德华学校”。
——《清末廉州德国长老会与 “廉州考棚街教案"若干问题考辨》 周金妵 三、德华学校
2009年初,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一张旧明信片,但由于图片模糊,无法看清山墙上的字,只有下面标注的一行德文。
传教站的男女子学校 廉州(中国)
由于没有其他的佐证材料,当时廉州也找不到该栋建筑物,一时间无法考证照片的位置,直到14年以后2023年的偶然……
在长老会期间,由德国西差会派来北海的德国传教士,前后有巴顾德、蓝xx牧师夫妇、洪道文牧师夫妇、戴牧师夫妇、杜道芳牧师夫妇、荣观莲姑娘、连姑娘等 11 人。在信义会时期,从德国西差会派来的德国传教士,先后有罗xx牧师夫妇、欧沛曼牧师夫妇、鲍闾巽牧师夫妇、黎美德姑娘、戴天康牧师夫妇和嘉里奥牧师夫妇(芬兰人)共 11 人。
——北海文史 《解放前德国驻北海市的机构及其他》 王戈
在上面提及这部分德国传教士中有一位传奇的女士——荣观莲(也称“容观莲”),原名是梅塔·温特(Meta Wendt),她于1873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北部一个叫不莱梅的农村的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有5个兄弟姐妹。
在教会里,她常听王约翰牧师讲《圣经》中动人的故事;另一位牧师讲曾到中国传教的艰苦历程,更令她深受感动。王牧师号召一些志愿者到国外传播上帝的福音,于是她申请到中国传教。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1900年3月4日,她在基尔与家人辞别,便踏上了跟随德国教会派遣的一个传教团到中国北海(当时属广东省管辖)的途程。美她容一行3月7日到汉堡,乘船到英国,先后经过几内亚、苏黎世、哥伦布和新加坡,4月16日到香港,第二天即换乘轮船前往北海,到达时间是1900年4月 19 日,那一年她 27岁。
到达北海后,第一个安排的传教点是龙潭,一年多之后安排到了合浦站点,也就是巴顾德将同善堂修建成的礼拜堂、德国教士住所。
温特小姐在北海教会期间,常一个人步行或坐鸡公车到合浦、福成、南康等几十公里外的传教点布道,往往是早上出发,黄昏后才到达。此外,容观莲还培训教友中的部分妇女接生,她收养好几个北海、合浦和南康的孤儿(部分为弃婴),其中的几个养女后来成为乡村的助产员。
温特小姐在北海传教的近50年间,留下了两本工作日记和大量照片。温特小姐的教子迪特里希·温特(Dietrich Wendt)保留了温特小姐在中国南部的工作的相关材料,里面包含了合浦的相关照片,从这里我们才能看到“德华学校”的另一个清晰的视角。
廉州的传教站和学校照片提供:里希·温特(Dietrich Wendt)
照片里可以清晰看到山墙上的隶书文字“德华学校”。
“粤南信义会”的楹联,下联是:义理洽人心,上联应该是以“信”字开头,但是被挡住了。
门口一口井圈被磨得光滑的饮用水井,提水的竹竿有6-7米长,这里就是当年被废弃的同善堂。
后面的学生与之前的学生衣着与表情跟2009年的明信片上的别无二致。
基本可以确定当年的明信片的照片也是由粤南信义会同一天拍摄,那么这个已经消失的德华学校在哪个位置呢,根据廉州考棚街教案最后的处理结果知道同善堂同样是位于考棚街,也同样是位于今合浦法院到中山公园一带。 锁眼卫星是美国第一代照片情报卫星,在1960年至1972年间收集了超过86万张地球表面的图像。1992年,一个环境工作队评估了早期卫星数据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当时这些数据对国家安全已经不再重要,并且对全球变化研究具有历史价值,于是这些历史图像于1995年通过12951行政命令得以解密。 关于锁眼卫星的介绍可以参看前面的帖子:从1967年锁眼卫星影像看合浦半世纪的更迭(水系篇) 在第三批解密影像里,找到了合浦1972年12月6日的卫星影像,分辨率为2-3英寸。 美国锁眼卫星 1972年12月6日 合浦 美国锁眼卫星 1972年12月6日 合浦(合浦法院到中山公园) 根据两张图片可知德华学校与传教所两个建筑呈“L”型,同时建筑内有一棵看不出树种大树的大树,在锁眼卫星的影像中,即使分辨率有限也能找到能满足这两个条件位置,有且只有一个。 对应的位置就是现在中山路小区。 德华学校在1972年仍存在,但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被拆除,消失在历史洪流中,而建德园就比之幸运许多,至今仍保留在还珠宾馆内。
四、建德园
1919年,德国牧师欧沛曼到廉州全持教会工作,曾在廉州沙窝街购地建西式大楼一座,名为“建德园”当地人称之为“德国楼”。该楼二层,长方形,长 21.4米,宽 12.8米,上层高3、6米,下层高4.6米,四周环境优美。
——北海文史 《解放前德国驻北海市的机构及其他》 王戈
请记住这个“四周环境优美”,有时候文字在影像面前不堪一击。当时的沙窝街位于廉州城南的城墙以外,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城墙内外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罗伯特•拉里莫尔•彭德尔顿(Robert Larimore Pendleton,1890-1957)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土壤科学家和地理学教授,于1931年至1933年来中国考察。
考察足迹遍及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内蒙古、山西、北京、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上海、浙江、河北等省市地区,摄影行程的照片现藏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图书馆数字馆。
彭德尔顿教授在北海共计拍摄了约80张照片,考察足迹行程先后为南康、白龙珍珠城、廉州(合浦县城)、北海南澫、北海地角、公馆、石康、回到廉州然后离开。
刚进城时彭德尔顿教授就围绕着廉州城墙转了一圈,拍了很多照片,在南门附近留下了这张照片。
小南门塘彭德尔顿1932年8月
照片中的小南门塘就是日后的廉州人工湖,现在已经改建成还珠广场。
当时仅仅关注到了照片中的池塘,直到考究出了拍摄位置之后才发现,后面的建筑是“建德园”,当时已经建成了4年。
建成4年之后周边仍然是一片荒郊,当时甚至没有“街”,“四周环境优美”描述的应该是后来扩建后的景象了。
建德园建成后,德华小学便迁往该园。德国籍鲍闾巽接任牧师后,将“德华小学”改为“信义小学”。信义会当时在各乡、镇设区会,廉州设总会,鲍闾巽、李保罗任正副监督。后来粤南信义会在北海开办圣经学校,在廉州开办神学班。
1931年抗日战争开始,鲍闾巽在“建德园”的瓦面上用灰沙筑一3米大的“卍”符号,以使日机飞行员辨别标志,避免投错炸弹。当时群众在警报发出后,来不及疏散到郊外时,便拖男携女,躲进“德国楼”,待警报解除后始回家。
建德园1935年新年前的毕业典礼照片提供:里希·温特(Dietrich Wendt)
1935 年 1 月 27 日,在举行的新年盛宴前,与所有传教士、教师和员工一起举行了传教和学校的毕业典礼。中间前方:梅塔·温特和她的养女。
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修缮多次之后依然保持着原貌。
建德园何事秋 摄于 2023年2月
美国锁眼卫星 1972年12月6日 合浦(人工湖)
百度地图2022年 合浦(还珠广场)
90年的时光转眼即逝,当年在照片中挣脱了世俗的女性不再用经受“小脚”的痛楚,洋溢出自信的笑容。即使身处抗日战争的泥淖,男性也保持着一身笔挺整洁,在战争的狼烟中笑对未来。
五、后记
梅塔·温特小姐的故事远远不止与德华学校和建德园的交集,在中国传教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故事和影像材料,笔者虽想整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后面有缘再会。
学习了合浦历史 挽尊 合浦还是很有底蕴的,可惜没人去捡拾这些历史。 历史文化底蕴还是看广西合浦!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