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住房问题为例
去年有一本被宣传很热的书叫《七个“怎么看”》,今年出来的姊妹篇叫《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正在热宣中。“怎么看”应该特别注重汇聚民间的诉求,“怎么办”则应体现民间的智慧,否则,如果主要汇集“官方”一直在宣传的各种解释和做法,那无异于只是让人被动接受,“怎么看”就会成为“你应该这样看”,“怎么办”也变成解释或让人接受“我只能这样办”。还是老一套,就会变成“看怎办”---百姓还是疑惑、无望,或是“看着办”---各地原来怎样还怎样。当然,一个问题往往涉及众多部门,即使是汇编,难度也确实很大。如果有些“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变成了“看着办”,主要的问题似乎在部门及专业上。遗憾的是,起码在本人比较注重研读的住房问题上,差不多这样,多出来的只是今年的数字,或是今后的决心。
先不做具体剖析,只就总体而言,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衡量。看过“怎么看”的人,如果没有认为这次终于看到高房价问题的“七寸”上了,看了今年的“怎么办”,如果不能让大家真得觉得存在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只能说明是“看着办”。如果稍作具体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去年“怎么看”的住房部分对意义说得不可谓不多,问题则是睁眼就能看到的“房价上涨过快、土地财政、腐败”等。原因则无非是: 投资推动、资金推动、地价推动,制度原因便一下子笼统到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高房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即便是举例,也是些泛泛而谈,而且是有利于解释或让人们接受房价现实的那部分论调。
真正关键的问题却被回避了,随便举例都能说明这一点。比如,94年就开征的累进制的土地增值税,这个调节房价的通行利器,为什么一直以预征变相为一个固定的低税率、反而转嫁到房价上?全世界的房地产,或全中国的行业中就房企的增值税不好算?
被炒得很热的物业税,为什么不能明确一定面积以上的二套房就征收较大数额,让囤房得不偿失呢?二套房只要用于出租的,就可以用先交的营业税来冲抵,不是更有利于遏制炒房,有利于鼓励租房吗?炒到最后为什么只有试点城市小到象征性的那么一点家庭及税收?
土地的问题,为什么看不到住房这个终端商品已经高度市场化、而土地这个“主要原料”的供应却是高度计划性、垄断性?已经规划为住宅用地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所谓严格的“年度用地指标”人为地制造紧张、促进涨价呢?何况征收增值税,还能让囤地或浪费土地得不偿失呢?
“怎么看”、“怎么办”都把“限购”作为调控的主打,不是等同于治水光堵不疏吗?不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措施吗?限购能造成观望及资金紧张后的降价,但不能长效而且还会形成新一轮报复性涨价,不是已经被这些年越调越高的事实所证明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