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韵珠风海丝踪
——合浦汉文化公园建设掠影之二
为了尽可能地更准确地发映合浦汉文化的基本线索,合浦县政府邀请有关专家对合浦汉文化公园景观的创作设计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论政,对原方案的设计景观作了相当大的调整补充,使得景观的创作意念和主题更加集中、准确地体现合浦汉文化的特色。如在原来的设计方案中,为了凸现海上丝路的对外交往的线路,涉及外国的节点主体较多,反而成了喧宾夺主。在论证时只保留了古天竺市场景观和佛教文化元素的景点,使之更加鲜明、集中地反映出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路对外交往的重点。更能体现《后汉书·地理志》所记述的“合浦船行”往西南航行,到日南(今越南中部)——都元(苏门答腊圻)——邑卢没国(泰国华富里)——谌离国(泰国境巴蜀)——夫甘都卢国(缅甸薄甘)——黄支国(今印度东岸)。回程的时候从黄支国返航时,经过已程不(今斯里兰卡)——皮宗(新加坡西面皮散岛)——日南——象林(越南维川)的往返航点和文化交流的特征。
又如在对人物造型设计方面,根据专家的建议,尽量少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多采取写实的手法,以利于营造接近时代风貌的形象。同时,还将一些概念性设计形象改为纪实性的造型。如在原设计方案中,设置了一些图腾柱景点,但考虑到图腾柱的文化元素不好准确把握,根据专家的建议,将图腾柱景观改为历史文化纪事柱景观,不但内容充实了,也增强了景点的直观性。诸如此类修改变动的现象,多次在合浦汉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案中出现,为汉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布局效果大为增色。
进入汉文化公园的始发港景观区中,就可以看到一座纪事柱,原设计为图腾元素的,后按专家建议,以唐代项斯在《蛮家诗》中描述的珠市意境“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看儿调小象,打鼓放新船”为参考,改为珠市纪事柱,柱体四面分别以浮雕的表现手法,记述珠民采珠、珠市交易、新船下海、驯象表演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珠民采得珍珠来到珠市出售,用卖珠所得的铜钱打来美酒,相约于汉时马援留下的镇边铜柱下,开怀畅对酌。一边可以看玩耍杂的小演员在驯练小象,一边还可以观看正在举行的新船下水仪式。简练精彩的展示了古珠市原生态的民俗图象。
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但开辟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各国的海路商贸通道,也为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使合浦古郡成为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最早最主要的地区之一。从史料考究中已知,在三国及两晋时期,合浦已有佛教徒活动,并在合浦发现佛教物证的记录。在古籍《金陵小识》和《萍踪小扎》中,就记载有达摩曾到过合浦讲佛传经,并种下了芒果树和缅茄树,还在东山寺留下了“即事多欣”的题词,相传今廉州保子庵门前的“香芒子”树就是达摩来合浦时亲手所植。在汉文化公园景观区中设计的达摩坐像就是要体现这一历史事件。
汉文化公园景观区中还设计了佛像群雕壁,壁中是三个神态悠然,面目慈善,坐在莲花盘上的泰国和尚。这座佛像群雕壁与达摩坐像、印度文化木雕互为映衬,形成了佛教文化的鲜明氛围,生动地反映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