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成为我国房地产发展进程中不少购房者身份的“简称”,或者说一语展现了这些购房者的真实生活,用词准确、简洁、生动。
我是1996年买房的,与现在的房价比较,当时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并不高,每平方米才一千出头,七十平方米的房子买下来,总体花费也就近十万元的样子。不过,当时买房完全是冲动使然,自己手里分文没有,且父母也不知道。近十万元的花费,一半是借了中学和大学同学的(那时借钱还比较容易,这些同学的恩情我至今铭刻在心),一半是贷了中国建设银行的。
这么大的一笔钱怎么还?要告诉各位朋友的是,我是买房后才进入一家国有企业(煤矿)的基层工作的,每月按期拿到手的工资仅有400元多一点。这点工资,抛开同学的借款随时要还不说,就是一分不动全拿出来去按月还建设银行的贷款还差一半以上,再加上平日里还要油盐酱醋烟酒茶地享受生活之乐,这岂不是要命吗?!钱要“杀”了我呀。
今年前段时间,新华网在网上上发布了消息说:一项调查显示,31.8%的房贷一族已成“房奴”——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他们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时,生活质量却大为下降,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加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按此段文字的说法,回忆起我的经历(月供占到了我收入的200%以上),我觉得1996年的我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房奴”中的“房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