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得比较多的是,立体城市居住那么高,会不会不接地气啊?我就告诉他,现在世界人口接近70亿,过去一百年来,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向上生长的历史,人类总在想象,当有想象讲出来以后,最终一般10年到15年就变成现实,非常有趣。“接地气”这是一个农业社会的说法,就像有人说我上火了,那火是从哪儿来的?都是经验感觉。住多少米高叫接地气,我们现在住三楼,难道就比五楼接地气,还是说非得踩着土地才叫接地气呢?那如果在二十楼做一个花园,里边有土,21楼就不接地气了?新加坡最大一个联体的组屋就是在20楼一层都是花园,然后40楼的人下到20人散步,20楼的人下到1楼散步。这个一个建筑住了一千八百户。你说不接地气吗?所以关于接地气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个经验感觉,没有科学的数据和实证的模型。就好比过去谁能想象大堂在三十楼,现在大堂别说三十楼,五十楼不也照样可以吗?没有人说五十楼生的儿子就考不上清华,只有一楼的可以考上清华。 立体城市我们着重四大特点,四大优势:第一是节地模式,就是只用传统开发七分之一的土地(即每一平方公里的投资密度传统的七十亿到八十亿,现在提高增加到三百亿)。既节省土地又增加了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城市经济效益; 第二是产业主导,产业主导是什么呢?昨天晚上我跟专家讨论,在立体城市里有一个核心产业——医疗健康产业。我们大概是40万到60万平米规划的。其中20万是核心医疗和康复区域,40万平米是延伸区,如果再大一点还有外围服务区。这里医疗健康产业包括综合医院、若干专科医院。这个医院实际上在联络我们整个立体城市办公和居住中的一些诊所,然后建立整个立体城的健康网络,靠网络把这些连通管理起来。你在这儿住,你可能心脏不舒服,你很快就能得到医治,诊所和大型医院是连通的,我们把这个产业定位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不能替代的产业,当然立体城市还有商业、物流、教育等这些公共服务,最近国务院最近提出来的一个小城镇的要求,就是土地集约使用,空间集约,土地集约和人口集约。立体城市现在的模式和规划特别符合这个新的健康要求,特别符合中国的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