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实拍钦廉张氏祖地张黄祭祖大典(多图)

[复制链接]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5 00: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钦廉张氏名人

    张勇张勇(1948~1980)白石水乡江村公所中间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读书时,历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公社工作时,是先进通讯员。1968年4月,应征入伍,在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某部八连当战士。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入党是我的愿望,但不是目的;加入组织是为共产主义奋斗起点,我要把整颗心献给党的事业。”后提升为某部八连副指导员。在部队12年里,他带病工作。时时想着连队,处处记挂着别人,时常抢着挑重担。1973年春,连队在广州执行国防施工任务. 他接到父亲病逝的电报后。领导催促他回家处理后事,因战备施工紧张,他只给家里写了一封安慰信,寄回80元钱后,又投入了紧张的施工。1975年8月,领导送他到医院检查治疗。经检查,属肝硬化中期。脾肿大6厘米,医生要给他做脾摘除手术,为了“争取时间多做点工作”,他婉言谢绝。医生只好在诊断证明书写上“长期病休。回部队后领导不安排他工作,而他不是到菜地浇水、施肥,就是帮炊事班做饭、喂猪,晚上照常查铺查岗。同年10月,他得知妻子患急病住进医院后。给妻子写了信,悄悄地把电报和来信藏起来,不让他人知道。1976年10月,他极力争取下乡支农的任务,不顾领导要求他“吃住在连队”的“约法三章”,悄悄地打起背包住到“三同户”家里,与社员一起劳动。休息时,抢着给“三同户”,和烈军属担水劈柴,与群众促膝谈心。后来。劳动昏倒在田头。在离开支农点时,群众赠给他“支农模范”锦旗,欢送他回到连队。同年底,连队调往南湾湖搞生产,组织原先决定让他留守部队,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肯,领导只好同意他到工地做些思想工作。他却和战士破冰下水,挖土挑泥。1978年,在茶凌县执行国防施工任务的一天夜里,他又吐又泻。浑身无力。当听说工地炸药用完,他又摸黑到30多里外的矿山,借来了炸药。又一个漆黑夜晚,驻地附近的防洪堤缺口,他第一个向堤坝冲去。年底,部队受命开赴中越边境参加自卫还击战,他从医院跑回连队,坚决要求上前线,领导只好安排他留守。他捂着腹部跟战土一起站岗、放哨、守仓库。1979年10月,他肝硬化后期,还是工作再工作,他说:“我的日子不多了,你们就让我活一天干一天吧! ”组织上只好强令他停止工作住院治疗。后来。得知几个在自卫还击战中负伤致残的战士急需派人到地方联系安置时,他多次找领导。抢着干这份工作。他亲自将双腿瘫痪的一等残废军人陈某送到广州荣誉军人疗养院, 来回兼程800多公里把伤残战士的母亲、 哥哥接到了广州以后,又病倒在疗养院了。1月28日晚,连续吐血昏迷被转送军区总医院抢救。在生命奄奄一息之际,他对团领导说:“我没有完成任务……小陈的妈妈年纪大,身体不好。又晕车,送回去时要照顾好。”领导安慰并告诉他。组织上已通知了其妻子来看望他。 他断断续续地说:“爱人工作忙……不要……她来不了……”话没讲完,这位曾5次立功、5次出席团以上先代会、7次受嘉奖,曾被评为团、师、军“学雷锋标兵”的张勇同志,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32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5 0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钦廉张氏名人

    张存芳张存芳(1905~1985),大成乡(原白石水)屋面村人,是合浦、浦北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教育界前辈。1924年,他考上廉州中学,1929年考入中山大学。在学校里受到进步同学的影响,拥护中国共产党。1935年秋毕业回廉州中学任教,次年秋任训育主任。1940年,他不顾国民党顽固派的警告,坚定地与师生一起,反对奸商运米资敌、宣传抗日。1941年夏,赴重庆,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农林部,农垦局和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任职,结识打进政治部的地下党员卢恰浩。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出任国民党国防部政工局秘书和军事通讯社秘书。1947年参加谭平山、陈铭枢领导的三民主主义同志会。194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他利用工作之便,为共产党提供军事情报。在广州任职期间,做过国民党军队策反工作。并把国民党的部署情报和广州地区军事地图亲自带到香港交给共产党地下组织。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他出任广州市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随陈汝棠代表政府接收国民大学,并任该校教务处负责人。1950年应邀回到合浦,出任廉州中学校长。1951年任合浦县副县长,主管文教工作。曾当选合浦政协一、二、四、五届常务委员会。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后,曾任合浦政协常委和当选县人大代表。1985年病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5 00: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钦廉张氏名人

    张世柏张世柏(1920~1940),大成乡勾刀水村人,张世聪烈士的胞弟。在东馆小学高小毕业,后于1934年秋考进廉州中学就读,后来,因家庭经济困难,1938年春辍学回家参加革命;1939年春参加共产党合浦抗日自卫武装大队,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反对奸商运米资敌斗争、散发革命传单和筹集枪弹等。1940春年,参加武装训练并说服家里卖田买枪迎接武装斗争,6月8日,在勾刀水保卫战中,他营救了被抓的蔡琳和罗德崇两位女教师,最后,遭袭击而中弹牺牲,年仅20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5 00: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钦廉张氏名人

    张体宽张体宽(1911~1945),大成乡下底坝村人。1938年,张世聪等人回到白石水地区进行宣传抗日,开办民众识字夜校,他才有机会读书;193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南路抗日游击队战士,参加过反奸商运米资敌斗争,发动群众支持抗日、散发八路军通电《告全国人民书》,进行了反“围剿”斗争。并参加了保卫勾刀水村战斗。1941年秋,先后转移到多蕉乡和灵南的回头岭工作。1944年底回乡参加白石水武装起义,任新编合浦县手&枪队队长。 1945年3月在大成乡符竹园子村,被化妆成游击队员的国民党顽军一五五师四六五团的便衣队击中而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5 00: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钦廉张氏名人

    张家保张家保(1920~1945),又名张文琪、张茂德。北海市人。曾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灵南中队指导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学校、街头宣传抗日。1938年日%本军舰开到北海外面水域游弋,他拿起武器参加警戒自卫。1939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 受中共组织指派到灵山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参加了蔡廷锴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部政治工作队, 到旧州等地开展抗日宣传。8月,政治工作队解散后,经中共地下组织安排到檀圩东岸小学教书。 1941年春,寒假期间在萍塘邓业兢家办学习班,2月,介绍邓业兢入党。同月,受中共地下组织派遣,与刚从北海来的共产党员劳锡景、陈文山转到司练小学教书。 1941年3月,成立中共司练支部,张家保任支部书记,这是灵山农村基层的第一个支部, 先后吸收莫祥藩、莫祥森等一批人入党,不断壮大党的队伍。6月,参加白水塘党员骨干会议,会后分管特支的农村工作,并转移到佛子双瑞塘小学任教。1942年转到佛子中心校任教。1943年,中共灵山特派员卢文派他到钟灵,开辟钟灵地区,作为武装斗争的根据地。他在钟灵团结教育当地知名人士梁充洲、梁式杲,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工作。通过统战关系安排梁式杲出任钟灵乡乡长。 1944年6月,成立中共钟灵支部,吸收梁允洲、梁志达等人入党。张家保任支部书记。在钟灵期间,他组织自卫队,掌握武装,卢文、阮明、陈铭金等领导先后到此检查指导工作。武装起义前,中共灵山县地下组织负责人陈铭金在钟灵和旺圩召开两次全县党员骨干会议,传达中共南路特委关于武装起义的指示,张家保参加两次会议,并于1945年2月8日组织了100多人参加灵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起义失利后,2月15日大部队从司练转移钟灵, 他随部队转移至合灵南边,奉命调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灵南中队指导员。6月上旬, 灵山大队、小江大队和灵南中队联合西征十万大山,6月13日队伍抵达太平地区的那线圩,遭县大队衔尾追击,张家保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5岁。狠毒残忍的国民党灵山县当局把其头颅割下,送上县城示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越州魂 发表于 2013-3-25 0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钦廉张氏名人



张绍城再现十九路军抗日忠魂

记者 刘艳
    原广州画院院长张绍城的油画《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是广东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四幅作品之一。记者采访张绍城时,他刚从北京参加完此次入选作品的成果展载誉归来。
    回顾自己3年的艰辛创作过程,张老说:“苦都是自己找来吃的,但我为广东人争得了一席!”张绍城所说“为广东人争得一席”,指的是淞沪抗战的历史地点发生在上海,因此,许多人都默认《淞沪抗战》应是“上海选题”,这次也的确有多位来自上海的画家选择创作此题材,但最终成功入选的却是广东画家。
   历史背景:广东军人上海抗日
淞沪抗战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军海军陆战队23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第19路军依托吴淞要塞及蕴藻浜水网地带与日军激战,第61师更将进攻纪家桥、曹家桥及偷渡蕴藻浜的日军逐个消灭。
    张绍城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战场是在上海,但打仗、牺牲的是广东人!”原来淞沪抗战的主力部队第19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这支由广东人组成的军队英勇善战,有“铁军”之称。19路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奋起迎战,令它成为在全中国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
    张绍城自豪地说:“十九路军的缔造者陈铭枢和打响反击第一枪的张君嵩都是我家乡合浦人(此地解放前属广东地界,后划入广西)”。而十九路军陵园直到今天依然坐落在广州的水荫路上,“几十年来,我每天上班都要经过陵园门口,不能不有所思考……”
   画面内容:悲壮惨烈的场景带来震撼感
    该作品描绘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在1932年,比人们熟知的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早5年。画面正中是十九路军的重机枪阵地,几个身背竹笠帽的战士刚打退日军的一轮进攻,都不同程度地受了伤,指挥员正在察看阵地,准备迎接敌人的下一轮进攻。画中最为突出的是居中的一位老战士,他手里拿着水烟筒,头部负伤,神色沉重,眼神呆滞地凝视着尸横遍地的战场——叠瓦式倒下的日军、前仆后继的十九路军和童子军卫生员。一条倒下的电线杆、一辆翻倒的人力车倒在观众面前。
    面对着这幅并不“赏心悦目”的作品,张绍城坦言,严肃艺术及其创作题材在当下并不受欢迎,他这样评价自己刚刚完成的这幅长3.8米,宽2.06米的巨幅作品:“这幅画里没有一点美丽的东西,都是悲壮的、惨烈的场景,给观众带来的绝不是愉悦之情,而是震撼之感!”
    文化部专家评价:画面构图费心思
    据了解,1932年的淞沪抗战,3万名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士兵击退了同等数量、但武器装备极为先进的日%本兵,张绍城说,“这更显示了中国军人抵御外敌的顽强和勇猛!”
    在文化部专家评价此作品的介绍中,特别强调了《淞沪抗战》在构图和色彩上的成功之处。“作者在整个画面上强调了冷颜色,模糊了血的红色。在构图上也颇费心思,除了坐在中间抽水烟的老兵外,其他人或只露身子、手、头部,线索丰富而有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倒下的电线杆和电车轨道引导观众的视线向前,层次分明。”
(禾曰长节录自《广州日报》2009年9月28日;张绍城曾任合浦学会理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美颜坊 发表于 2013-3-25 08: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s:28]  [s:28]  [s:28]  [s: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柳种湖岸 发表于 2013-3-25 09: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打酱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柔和风ll 发表于 2013-3-25 09: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成功的人士都是经过一番艰苦的拼搏,而不是靠 “ 拜 ”  得来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muziwu 发表于 2013-3-25 10: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必须刘明[s: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