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名成员加上晚报记者,分乘4辆车,合浦“柴联”的千里驰援之行,昨日启程。 记者从“柴联”的筹划过程看出,他们有热情而不亢奋;他们有计划而不盲目;他们也想宣传,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凭心而发,因爱而动,他们的“废柴精神”令记者深受感染,油然而生敬意。一路上,会有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但正如一名成员说的,“有爱有决心,一切不在话下”。
8月6日一大早,合浦“柴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16名成员出发了,他们带着救援物资和拳拳爱心,从合浦县奔赴云南鲁甸附近灾区,向那里的灾民伸出援手。本报记者随行采访,将为读者一一呈现这次千里驰援行动的所见所闻。
8月5日晚上,“柴联”16名赴灾区的成员集中商讨相关事宜,并清点相关救灾物资。6日早上6时许,大家分乘4辆车前往灾区,本报记者随行采访。预计15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后,大家将在灾区开展为期3天的支援行动,深入了解灾区的情况及灾民所需的东西,以便在返回北海后仍能继续为灾区提供援助,并在此次行动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公益行动积累经验。
“柴联”是“废柴联盟”的简称,取“众人拾柴火焰高”之意,宗旨为“废柴在燃烧 传递正能量”。该联盟发言人张淦侑介绍,废柴联盟在全国各地有许多分站点,重点在于弘扬“废柴精神”,即废柴虽废,但燃烧后却能温暖照亮别人,以“幸福他人”的方式来“成全自我”。每个加入废柴联盟的企业,都要将其产品标价的10%用于公益活动。
据介绍,此次增援灾区行动中,“柴联”不接受联盟外的捐款,还要求联盟成员捐款不超过20元。“我们宣传的是一种捐心、捐力的行为,注重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而不是只顾物质。”张淦侑说,“我们此次前往灾区增援,一个原则是不凑热闹不添乱,不去龙头山镇这种震中地区,因为那里已经有专业救援队伍和众多志愿者,我们要去的是周边的受灾地区,那些地方可能因为灾情较小而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在那里可以实实在在地开展救援工作,传递社会的力量。”
张淦侑表示,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发扬“废柴精神”,为灾区捐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
本报记者将用文字和镜头,一路记录“柴联”成员千里驰援的历程,以及云南灾区抢险救灾的情况。来源北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