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支持合理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则上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0%。
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部分不限购的城市居民的首次置业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20%,进一步降低了购房门槛。业内认为,上述政策更多的是针对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对于去库存有一定的帮助。
  首付将至20%,买房真的变便宜了吗?
 
  我们以100万价值的房屋为例,分别以25%以及20%的比例,20年4.90%的贷款利率来计算来计算。以25%比例计算,首付就是25万,银行贷款为75万,那么本息还款额度为148.5万,每月还款额度为6187.5元;以20%比例计算,首付就是20万,银行贷款为80万,那么本息还款额度为158.4万,每月还款额度为6600元。也就是说首付比例降低之后每月的还款压力增加,实际支付的钱远比之前的要多。这么算起来其实老百姓还是买不起房子,这只是国家为了刺激房地产而采取的噱头罢了。
 根据利率百分比基准表来看,虽然总体有下降的趋势,但是还款压力依旧巨大,再加上交易过程中繁多的“苛捐杂税”,其实最吃苦的还是咱老百姓。所以买房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不可随波逐流。
 其实,要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去除库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降价促销”,但是却为什么一直被忽视?
 
 是因为降价没效果吗?——地产界固然有所谓“买涨不买跌”的说法,很能蒙蔽人,然而别忘了,这是一个来自金融投资界的理论,根本不是商品领域的规律。炒房客、投资者会考虑这一点,而真正的自住型需求者,自然是越便宜越好。降价达到一定幅度之后,无利可图的炒房客会自然退出,而真正的自住房消费者会逐步入市,以合理成本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单单去库存,对地方财政没有任何好处,可能转型对长远有利,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各地地方债压身,需要很大笔的钱来补窟窿。地方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借着一线城市暴涨的东风,在本地制造一拨楼市回暖甚至火爆的假象,从而为重启土地财政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就是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了自然要通过价格来调节,供给多了价格下跌刺激需求,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点。相反,需求多了价格上涨刺激生产,直到供需平衡。市场永远在动态调节。而现在房地产的问题在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价格更是早已脱离了实际购买力的支撑。全都靠金融成本倒贷款在维系生命去库存依旧任重而道远。
来源:今日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