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句很有人情味的话 “多个人多双筷子” 筷子 是中国发明的特色餐具 多双筷子 就是接纳你同桌就餐 也代表欢迎你的到来
然而你知道吗? 如果是在古代多一个人, 可不仅仅是多双筷子那么简单。 还要多一个蒲团,一个案几,一套餐具... 多出一大堆东西。 为啥呢? 因为中国古代是分餐制!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鸿门宴来说吧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每人的面前,都有一张小饭桌,桌上放相同的食物,却通过座位的方向分出了主次。
鸿门宴。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是分餐制,中间留出了一大片空地,项庄才可能在那块空地上舞剑,而且空地应该不小,否则项伯哪有机会一起舞剑,掩护刘邦撤离。
席面上言笑晏晏,举杯相和,私底下暗流涌动,杀机四伏。现在遥想当日场面,亦感觉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鸿门宴真不愧是天下第一饭局,真是高级!但日报君每每读到此处就忍不住想歪个楼:当时既然是分餐制,为什么不直接下毒呢?如果当机立断斩草除根,是不是中国历史从此就改写了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光国家如此 锅碗瓢盆亦是此理 唐朝既胡汉融合之后 合餐制出现 后经过宋元明清 渐渐成为中国餐桌文化的主流
合餐制能取代分餐制有其固有的优点 热闹、喜庆、方便 碰个杯不用跑出二里地 多个人也只需要加双筷子 但由于卫生问题
各种修正方案不断被提出来 其中最简便易操作的就是 “再多一双筷子”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在全国展开一场“爱国卫生运动”。一些城市的普通饭馆,尽管设备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也在“搞好卫生,保证顾客身体健康”的口号下,千方百计地讲究卫生。当多位顾客一起就餐时,饭馆除了为每位顾客准备自用的筷、匙外,还备有公筷和公匙,并为有病的顾客单独准备了餐具。在1958年,中国广大农村公社开始兴办公共食堂,一些公社甚至改变了进食的方式,实施分餐制和公筷制,并且注重餐具的消毒处理。某些农村公社还形成了“户户用公筷”的饮食新风气。
公开报道资料显示,早在十多年前非典疫情发生之时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也强调家庭用餐应使用公筷。
近期,北海也发出“使用公筷 健康你我”的倡议书。随着大家对健康的关注不断提高,“合久必分”似乎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不变的是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 只是更加科学也更加文明。 下次有朋友去家里, 请添两双筷子, 一双代表你的接纳和热情, 一双表示你的尊重和关心。 来源:北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