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相传,海塑在一次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件被上釉学陡工,重复过量上釉的陶瓷器皿上,神奇的凝结出一颗水滴状,晶莹闪亮、温润光滑的釉砂泪。先人称此釉砂泪为琉璃珠,即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玻璃珠,漂亮极了!海塑觉得,如果能把琉璃珠,做成项链或者制作成耳环吊坠等首饰,不就可以多增加一种副产品经营了吗?于是他就开始,潜心钻研、废寝忘食的做试验。终于研究出:利用矿物材料与石英砂配制成,能烧制出各种颜色的琉璃釉料。放入高温窑炉中烧制,在烧制过程中;适时、适温、适情按比例加入适量的硝石与草木灰作为助熔剂;待釉料充分熔化后,便可以跟据需要,做出形状各异的珠体和物件来;最后再经过冷却、抛光、打磨、穿配、连接成珠链等首饰;(据说,海塑还发明了用琉璃珠穿链成珠帘,装饰门窗隔段)。海塑用适量的硝石与草木灰作为助熔剂,这种方法,生产出的琉璃珠;即是今天被学者专家们称之为——含钾玻璃珠。(据说今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合浦望牛岭一号西汉墓,出土的几百颗玻璃珠,就是这种含有氧化钾的玻璃珠)。
经过多年的沉淀,海塑决定独自创业。在合浦古城,今草鞋村汉代遗址成立了海塑汉陶琉璃坊。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在竞争激烈的陶艺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海塑发家致富后,不但偿还了所有亲戚朋友的欠款,还尽己所能,帮助合浦当地困难群体。为很多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在今合浦廉州镇窑上街,免费开设海塑汉陶技艺培训作坊和琉璃珠培训作坊。无私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以满腔的热情帮扶残疾人。他常常对大家说:“我自己就是个残疾人,最能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以前我困难潦倒,徬徨的时候别人也是这样帮助过我的,现在我有能力了,也要像我的恩人一样,去帮助需要的人。”
一天,海塑巡视工作时。听闻从乡下新来的残疾学工——复成,整天唉声叹气不时在埋怨说:“制陶工艺烦琐复杂,就算正常的人来学,也未必能学会。何况自己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不如就此放弃另择其它算了。”海塑亲自来到复成跟前,对他和那些怨天尤人的残疾学工们说:“一个人身体残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因此丧失了斗志,丢弃了本该拼搏奋斗最根本的精神。只要肯努力下苦功,残疾人一样能学好制陶工艺,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大家看,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一名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疾,但我从不言放弃。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人生奋斗的厉程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以一种不服命运不服输的姿态,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来重获“新生”……”
海塑的话,极大的鼓舞促进了复成和全体残疾工匠们的士气。使大家的工作热情飞涨,复成从此开始勤学苦练,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学有所成。并得到海塑资金与技术的大力支持,不久就回到家乡,开创了自己的陶艺窑坊。他也跟海塑师傅一样,免费带领当地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一起创业。造福了一方的百姓。最终成为当地的一代宗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知错善改、坚持奋斗以实际行动,传承汉陶技艺同时向广大青少年积极传播,正能量的残疾陶艺大师。就把他的家乡称为复成圩。后来复成圩,传承烧制的陶瓷器皿上都有海鸟衔寿的标志图案,象征送寿福成的意思,加上复与福同音,所以后人便把复成圩改为福成圩即是(今天的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今天的福成镇,福成江边的上、中、下窑村和土窑村仍有古代陶窑和古陶残片出土;是北海合浦众多古窑遗址群之一。今北海市铁山港区赤江陶瓷厂、合浦县石康镇太平陶瓷厂……等,仍在坚守传承合浦汉陶技艺。
经过复成的事后,整个海塑陶艺坊也因此拧成了一般绳。个个嗷嗷叫,整个团队气势,犹如整装待发的“狼群”。海塑还利用自己从小学习练就的砖瓦木匠本领;与这些年来自己作为一名残疾人,从事汉陶技艺后的心得体会;结合当地的江河水流等资源;专为制陶残疾工匠们发明了:利用江水,不停奔流入海,所产生源源不断的水推力;推动制陶旋盘拉坯、修坯、压模等工序的水轮系统。人们称之为合浦水轮车。在今天合浦县海丝小镇草鞋村汉代陶窑址西门江畔。用汉砖砌成一排制陶旋盘工作房;然后用石头在西门江里砌一道拦水坝;把江水通过循环水渠,拦引至制陶旋盘工作房前,供水轮车转动。循环水渠入口装有水闸门;可通过闸门调节水流量;利用高低差,借水冲推力;推动木制水轮旋转。水轮中轴设制有10个大齿轮同轴而转;并带动制陶拉坯工作房内,相对应的10个泥坯旋盘旋转。可同步供10位残疾陶匠同时拉坯、修坯等工作。泥坯旋盘的转轴上,还设制有快、中、慢三档纵向排列的小齿轮;来调节泥坯旋盘拉坯工作时,所需要的旋转速度。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对残疾工匠非常实用。自从发明了合浦水轮车后。制做出来的成批陶器,不仅形状规整、厚薄均匀一致;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制陶的工作效率;同时降低减少了,残疾工匠们工作时的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使合浦汉陶制作技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经过长期汲取和蓄纳海内外良工之精髓;通过跨界学习、融合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此时的合浦汉窑出品的陶瓷器皿,成为海市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