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芒 于 2020-7-15 15:32 编辑
惠爱桥是横架在西门江上的一座坤甸木古桥,又名旧桥,也称西门桥、金肃门桥。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0),后经崇祯八年(1635)、清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二年(1737)多次重修,光绪十三年(1887)毁于火灾。宣统元年(1909)廉州绅商合力募款重修,宣统三年(1911)落成现桥,知府李经野题匾为惠爱桥。
此桥奇在泥水匠出身的蒋邑雍设计,凭借实践经验,设计出完全符合力学特性原理的三角形结构木架桥,是我国古代最先进的木结构桥梁建筑之一,对桥梁建筑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惠爱桥采取的是结构形式为三铰拱(没有下弦拉杆的人字架),拱脚支承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洪孔。桥的上部为四根40至50厘米的方木所组成的两个三铰拱。桥面下没有拉杆,而是通过木竖杆将桥面梁悬吊在两榀人字架下面。 (修复前的惠爱桥) 惠爱桥在建造之初,只有跨中的上下节点及拱脚节点设角钢夹板,其余部分均无任何铁器,民国年间才在其他受力点加角钢夹板。惠爱桥跨度为26米,净跨度为18.4米,桥面宽2.75米,桥掩体高5.64米,桥顶覆盖绿色玻璃瓦,以防雨水从杆件的上端渗入。 (修复前的惠爱桥) 历时三年,建成了一座“去柱而架悬”的格木(坤甸木)桥。知府李经野取“惠泽珠乡,遗爱百姓”之意,挥笔“惠爱桥”三字,制成桥匾,悬挂于桥上。 (惠爱桥匾) 惠爱桥几经波折,最后一次建桥后也有百年历史,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车辆的通行以及桥面的老化,为了保护古建筑以及保障人们的通行安全,自2016年启动惠爱桥维修工程后至今以及过去了四年,仍未正式开放,据小编实地观察,惠爱桥以及修复完毕,据公告上描述,需要等上级部门验收后开放。
小编还观察了一下修复后的惠爱桥,发现为了保障群众的交通安全,在原有的全木质结构、结构形式为三铰拱,还在桥底增加了承重支柱,保障通行安全。虽然与原结构有了一定出入,但惠爱桥毕竟是交通道路,还是要以安全为主。 (修复后的惠爱桥) 在修复之后,之前惠爱桥的绿色玻璃瓦变成了灰色,少了生机,多了一抹历史的厚重。不少路过的网友看到后也纷纷在论坛表示,更喜欢以前的绿色玻璃瓦。不知道在正式开放前,在主管部门验收时,会不会提出更改意见,还原每个合浦人心中的惠爱桥。
(绿玻璃瓦变成了灰瓦) 在小编看过的一部小说《古董局中局》中,有句话说的非常的好“人鉴古董,古董鉴人”人在鉴别古董的时候,古董又何尝不是在鉴别人呢?现在,西门江上架起了一座座更加平整宽阔的大桥,方便了西门江两岸人们的往来。而惠爱桥不但具有桥梁研究的重要价值,体现了合浦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承载着合浦一代代人民的回忆,这里饱含劳动人民的回忆,是合浦人民的骄傲,是中国的瑰宝! 希望惠爱桥早日恢复通行,方便两岸,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充满智慧、回忆的古桥,让这座古桥焕发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