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电影《芳华》,觉得这编剧真是不错,对人物个性和环境有深刻的理解。于是找了编剧严歌苓的其中一个小说代表作来看,这就是《扶桑》。这个小说可能是因为题材太边缘又有争议性,故事情节不够丰满,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影视作品出炉。
小说描写的是1850年左右美国西岸旧金山淘金热开始以后,一个叫“扶桑”的中国女子沦落在旧金山做站街女的经历。有的剧评是这么写的:“讲述了一个中国女人扶桑为寻夫跟随大批到海外谋生的劳工来到美国旧金山,为生活所迫,她只能倚门卖笑从事皮肉生意,却也因此与白人少年克里斯产生了一段纠结的爱情。”
剧评永远是剧评,不是作品的本身,就算是作者严歌苓亲自出面来评价,也只能是作品的一个侧面。这个剧评我觉得写的太随意了。首先,扶桑本人是不是出于寻夫的目的去的旧金山,这个在原文并没有明确。尽管扶桑确实是因为被告知可以见到她未谋面的老公才跟着人贩子走上越过太平洋的航船的,但她心里出于何目的只有她自己知道。
按照文末作者严歌苓的说法:“她和即将被处死的大勇结婚便是把自己永远地保护起来了。她没有爱过大勇,无论活的,还是死的。她从此有了一个死去的、不再能干涉她的大勇来保护,以免她再被爱情侵扰、伤害。” 如果扶桑从来没有爱过大勇,当初扶桑跨越太平洋的目的,怎么可能是为了寻找他呢?
其次,“与白人少年克里斯产生了一段纠结的’爱情'"。作者严歌苓在作品中对于爱情是这样子定义的:是那敏感。你感到肉体在他的接触下敏感得发疼。那片任你沉浮的混沌没了,那片阔大的无意识潮一样退去。痛苦升上来。你不知这痛苦是什么,不知这痛苦便是代价,是对忠贞、对永久属于所付的代价。忠贞和永久头一次进入你内心,你却只觉它新鲜得不可忍受。
这少年第一次使你有了给予和索取的心愿。你没有自由了,如同一切向往忠贞和永久的人们。 你看着少年无瑕的、尚未完全成年的身体,狭窄的髋部,初经剃须的下颏……美不胜收地含着忠贞。 你成了一堆感觉,一堆灵性,一点点失去了你肉体的保护,你像自然和旷野本身的肉体正从那无际的自然中脱离,被这敏感离间了。自然的痛感和快感全没了,只剩这一堆敏感得不堪一击的知觉。 我告诉你,这就是文明人们讲的爱情。 这就是我们这类人一听就哈哈大笑的爱情。这就是人类的几代文明中最大的一个谎言。你不要一步步退缩。我告诉你,这是值得人去死去生去奋斗一世的谎言。”
这个定义把爱情定义成是一种敏感的感觉,一种感觉便是爱情。 关于爱情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
主流的定义我觉得可能是:爱情是一种涉及到性行为的亲密关系。
如果这么定义爱情,在我看来扶桑和克里斯的关系算不上是一种爱情。因为他们缺乏亲密感。他们之间的亲密,好像仅仅只限于在性行为当中。他们从来没有在一起生活过,从来没有互赠过礼品,从来没打听过对方的生活喜好,从来没有为对方做过物质和时间上的牺牲(嫖资不算),就这,也能算爱情?
有的剧评说《扶桑》写的是弱者求生存的文化。的确,通篇都是强权下的接受。这个接受甚至不再是忍受,是心平气和的接受。
”你渐渐分不出偶然在你身上发生的这件事和天天发生的那件事有什么区别。你分不出出卖肉体和LJ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甚至,你从来不觉得自己在出卖,因为你只是接受男人们,那样平等地在被糟蹋的同时享受,在给予的同时索取。你本能地把这个买卖过程变成了肉体自行沟通。你肉体的友善使你从来没有领悟到你需要兜售它。肉体间的相互交流是生命自身的发言与切磋。 这就再次使我置疑:扶桑你或许是从很远古的年代来的。
出卖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人们认为你在出卖,而并不认为我周围这些女人在出卖。我的时代和你的不同了,你看,这么多的女人暗暗为自己定了价格:车子、房产,多少万的年收入。好了,成交。这种出卖的概念被成功偷换了,变成婚嫁。这些女人每个晚上出卖给一个男人,她们的肉体货物一样聋哑,无动于衷。这份出卖为她换来无忧虑的三餐、几柜子衣服和首饰。不止这一种出卖,有人卖自己给权势,有人卖给名望。有多少女人不在出卖?“
《扶桑》表达的价值观我觉得是很佛系,很被动和很丧的。很多时候充满了负面的能量。但是舍身处地地想,当一个人的选择权被剥夺到像扶桑那样子的程度,TA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平和的面对生活,敬畏生命呢?我也想不到比扶桑更好的答案。
我看过严歌苓的一个访谈她自己说道:喜欢写小说就是喜欢摆弄人物的命运,在小说的情境中实现现实世界中不能拥有的自由。我的每一本小说都是具有“形而上”的意义的,如果一个小说只是流于它表面的故事而没有想表达的意义,我是不会去创作的。”
于是我在看她的小说的时候,都在故事情节的背后揣摩:她写这个人物经历到底是想要说明什么。
但我在扶桑身上似乎就只看到了无奈的命运、任由摆布,生死由命。
严歌苓自己评价扶桑是一个坚强又倔强的女人,她不承认这个世界的规则,只要她不按这个世界的规则去走,就不存在她屈服不屈服。
这个小说虚拟的是一百多年前的环境下的故事,出版至今也有20多年了。从民族层面来看里面确实有很多中国屈辱的历史的背景。有的人看着会比较生气。所幸,小说当中的历史背景在当代已经有很多不适用了。但当中描写的一个弱者用开放接纳的姿态去迎接生活的摧残的生活方式,还值得我继续去思考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