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贻,四川南安人。费贻是有史记载以来有姓名的第一位合浦太守。费贻生于西汉向东汉转变的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汉光武素闻费贻的才能和气节,于是“遣使复征贤士费贻”遂封费贻为合浦太守。
费贻在任期间,政情刑简,大力推行农耕,奖励农民开垦荒地,推广种植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他还亲自下田间教农民制造竹简水车、修筑山塘,蓄水灌溉农田,将当时的水田一造耕种改造为两造。同时,还引进中原种植桑、抽丝织布等技术,使当地的农民受益匪浅,大家都深感费贻太守惠德爱民。
明崇祯本《廉州府志》记其:“少好学有志操,为乡党所敬重”,“仕合浦太守为政清简,民怀其德,或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费贻故也。”费贻在合浦太守任上期满离职时,老百姓攀辕百里扣留,一直送到今公馆境内一座大山下(即望海嶂)方肯洒泪惜别。后人为了感激费贻的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遂将此山命名为大廉山,以作纪念。此后,大廉山也就成为了南珠古郡的镇郡宝山。唐朝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因大廉山之名将合浦改为廉州,以树清廉勤政之风气。此后,珠乡有了传世千秋、象征廉政官德的“五廉”(廉山、廉州、廉垌、廉泉、廉江)名胜古迹。
孟尝字伯周,东汉官吏。会稽上虞人。东汉顺帝(126年—144年)时任合浦太守。
当时的合浦,史载: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珍宝,同交趾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以前合浦郡的-多为贪婪污秽之辈,奸人采求珍珠,不知道违纪约束,珍珠逐渐徒到交趾接界。于是客商不来,百姓穷困,贫困的人饿死在道路上。
面对百业俱废,珠徒于交趾的困境,孟尝“求民病利,革易前弊”,制定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措施,厉行清廉勤政。不到一年时间,合浦境地出现了商贸流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迁走的珍珠也回到了合浦。这就是传诵千古的“珠还合浦”典故的起源。
后来,孟尝因病-朝廷请求辞官还乡获准。离任之日,珠乡百姓攀车拦道,使他的马车无法行进。孟尝只好半夜搭乘乡民的小船悄悄的离开。孟尝在合浦留下了“珠还合浦”的千古佳话,以及孟尝祠、孟尝风流坊、孟尝衣冠镓、还珠亭、还珠村、还珠岭等宝贵文化遗产。孟尝事迹载《后汉书》、明崇祯本《廉州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