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每年有60万人猝死,其中43%的人在40岁以下。这些人表面上看不出毛病,但其实他的身体已有一定的病变基础,比如潜在血管问题、心脏问题等,就像地底下的炸弹,给它一个导火索就能引爆。
视频的主讲人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医生贡鸣。视频的大致内容为:据统计在猝死事件中,大约70%是由于心源性猝死。我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猝死,其中43%的年龄在40岁以下。 这些猝死的年轻人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毛病,其实已经有一定的病变基础,比如潜在的血管、心脏问题,就像地底下的炸弹,给它应该导火索就能引爆,而这些导火索总结起来有三点:熬夜、酗酒、情绪激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及时“止损”呢?很简单:不熬夜、不喝酒、避免情绪激动。
不熬夜,保证作息规律 据介绍,睡眠时间6.5—7.4小时死亡率最低,而睡眠时间低于4.5小时,高于9.5小时则死亡率倍增。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9、8个小时,成年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 要做到不熬夜,一方面需要养成早睡习惯,对应自己第二天起床时间,准点上床睡觉。另一方面很多人主观上线睡觉,却因为种种原因睡不着,这时候就要寻找失眠原因,必要时要咨询医生或者到医院就诊。
不喝酒 安全的饮酒剂量是零!酒精是没有安全剂量的,喝得越多,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多。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应酬需要,不得不喝酒,那也要注意控制饮酒量。 可以参考《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20-2025)》的建议:21岁及以上成年人限制饮酒,男性每天的摄入量应限制在2杯或更少,女性每天1杯或更少(1杯酒精饮料当量定义为含有14克酒精);应避免暴饮(2小时内,男性饮酒5杯及以上、女性饮酒4杯以上被视为暴饮);对于不饮酒的人,不建议开始饮酒;怀孕或可能怀孕以及未到法定饮酒年龄的人不应饮酒。
避免情绪激动 现在社会压力普遍较大,有时候想去释放自己的情绪,结果就出现了焦虑。而避免情绪激动有一定难度,毕竟没有人可以保证永远不会碰到糟心事。
最后,如果平时有出现活动后胸闷、胸痛、憋气、心慌等症状,体检时发现异常心脏杂音,或者心电图有异常表现,就提示很有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此时应该尽快去医院找心脏专科的医生就诊,鉴别一下心脏是否出现了器质性病变。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20)》 《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20-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