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老翁(海丝路水手):西门江的水路通道作用,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时的西门江尚可通行200吨以上的货船直达玉林南流江船阜。但是,随着沿江上下游开发建设的加速而开展的下游围海造田,上游堵江开地,西门江急剧的萎缩了,昔日三、四十米宽的江面只剩下一半,最窄处江流不足十米。随之而来的是脏水积滞,污染事件频发、洪灾泛滥不断。特别是1985年、2006年的两次超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以及1997年3月的西门江特大污染事件,震惊了合浦人。西门江往昔在合浦人心中的骄傲,变成了无奈的痛。也成了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悬在心头上的“定时炸弹”,整治西门江始终都是县委、县政府决策中的重大惠民措施。因此,围绕着整治西门江,断断续续拉开了一场历时十八年的持久战。
1992年12月8日,是合浦人民记忆中充满辉煌的日子,合浦首届(也是合浦唯一的一次珍珠文化盛典)采珠节就定在这一天。为了让廉州古城盛装迎盛典,合浦县城的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和居民,采取义务劳动的方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西门江河道清淤行动,西门江得以古河道显现了新的活力。采珠节过后,合浦县委、县政府又加大西门江整治力度,决定标本兼治,从源头治起,在西门江上游开挖一条导流渠,在导流渠建一座水闸来调控南流江水,平时既能保持西门江的正常水流量,洪水期又能把上游的流水引向总江口入海,以消除县城的洪水隐患。这是一个很合理有效的整治方案,并且很快开始了办理导流渠征用土地的手续。可惜的是,在县领导的轮换中,修建导流渠和建水闸的工程因此令人遗憾地搁置了。
接下来的几年间,合浦县城的规模由1990年的10.4平方公里急剧扩至超过了20公里,而西门江的面积却在急剧萎缩,污染日益严重,成了一条明副其实的臭水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