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层住宅,基本在30层左右,以后房龄高了,旧了,谁来住?破坏了,谁来维修?他们将何去何从?高层住宅,是不是没有未来了?

一、 高层建筑,存在什么隐患呢?
1、 现有的消防设备,消防云梯最高只能到18层。
2、 7层以下,公摊率大概10%-15%,20层以上的公摊率基本超过20%,相当于客户买房要多花钱买这些公摊。假设100㎡的房子,单价1万元,差10%的公摊,要多花10万元。
3、 房子住久了,电梯、电线、漏水、外墙脱落等问题都会出现,就凭那点公共维修基金,可能早就用光了,以后业主再自己掏钱维修吗?不太可能!
4、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房龄高了,以后不能住了,谁会来拆?以前,楼层低,容积率1左右,拆了,容积率提高到2-3,楼层基本30层左右,可卖的房子多了,有利可图,所以有拆的动力。现在新建的都是30层左右了,拆了没有多出可售房源,拆迁成本又大,没利可图,谁会去拆?这基本上是一个无解之题。
但是就算这样的隐患,因为中心区域土地少,又涉及买卖双方的利益,也只能往上建。

二、今年也出了两个政策,也说明高层建筑的问题。
1、2021年3月份,住建部等15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提出: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且6层及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5%,最高不超过18层。

2、2021年7月份,发改委发文,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从这两个政策来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限制高层建筑。这是不是说也意识到,高层建筑,未来可能是没有未来的?
三、 难道高层建筑都没有未来了吗?
这并非绝对,分三种情况:
1、 一二线城市,或者有人口流入的城市,在核心地段的建筑。因为稀缺、有需求、有价值,业主也愿意出钱维修。有人住,房子老化的速度也不会那么快。
例如:一栋房子放在人口稀少的农村,除了个人情感的需求,几乎就是只剩住的功能。而同样的面积,如果是在大城市的核心地段,那就不仅仅是住的功能,至少还有租或者其他功能。这就是地段和价值的存在。
2、城市远郊的,有些城市即使有人口流入,但人口流入量根本无法支撑人口持续外溢。没人去,繁华不起来,没人住,更没人会去买,最后还是沦落到没有未来。
3、县城的,国内很多县城人口是外流的,高层建筑房龄老了,贷款还少,谁会愿意去买?泉州区域比较特别的是有些县城还有产业支撑,乡镇人口会进入县城,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往大城市流动了,目前进入到县城的人口,大部分是40岁以上的,等这一批人口流动完了,买的人更少,县城的高层未来还会在哪里?
房子,本身就是钢筋水泥和居住的,真正值钱的是土地和周边的配套。

四、这些高层未来何去何从?
1、没人口的地方,未来的高层房子,没人住,没人维修,估计只能烂在那里。
2、还有价值的地段,因为有其地段价或者其他优势价值存在,有再开发的利用价值,但拆迁成本高,高层以后估计是被很低的价格收购,再重新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