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威廉州长 于 2022-2-7 11:04 编辑
上图:合浦廉州三甲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就说,方言,即家乡话,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一位大学教授说过这样的话: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第一载体,是地方文化、地方风俗的直接、细致的记录。很多民俗习惯,都有特殊的方言词语来表示,保留完好的方言体系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
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
这个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一些人没有回乡过年。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思乡之情,会怀念过年时一家团圆的美好画面,当然,祭祖拜神的场景和仪式应该也会是记忆中浓重的一笔。
老实讲,我常年在外,对北海市包括合浦县各个片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对北海市区白话、合浦东部白话、佤话(廉州话分支)、涯话(属客家方言)、黎话、什兼话、海边话(属闽方言)、军话等方言也都不太了解,自然也就不知道在各个片区大家是怎么称这个仪式的(烦请大家告知,谢谢)。我只知道在合浦廉州话当中,在我们村,这个仪式叫做“拜谒”,普通话拼音为[bài yè] ,廉州话为[bāi yé] ,可念为“拜嘢”或“拜也”,即拜谒祖先、神明的意思。 按照我们家的传统习俗,过年“拜谒”分为在祖公屋拜祖公等祖先、门神,以及到“社王”拜“社王公”(又称“社公”)、“五谷”。
我没做过调查,不知道别家是怎之“拜谒”的。我就说说我们家的情况吧。我们家大年三十(除夕)“拜谒”仪式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1.大家族在祖公屋先拜祖公。
2.然后在祖公屋内换一个方向(好像是向西或西南)拜。
3.出到祖公屋门口,在入门右手边(面向门口,即往北)再拜“门官土地”,应该是拜门神求平安的意思。
4.再在附近换个方向(感觉向南又有点像西南)再拜。此步骤完成后烧鞭炮。
5.再去“社王”拜,再拜社王旁边的“五谷”。此步骤完成后再烧鞭炮。(加一个注释:在我们村,“社王”和“五谷”是相邻的。这让我想到一个词——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所以,廉州话中的“社王”或社王公或社公即是“社”、土地神,廉州话中的“五谷”即“稷”、谷神)。
6.然后各家回各自家大门口再拜。此步骤完成后第三次烧鞭炮。
每拜一处都是先摆放好“牲头”“勺条”(谐音,即带皮带排骨的猪肉条)“餸碗”、生菜,烧香烛,然后大家拜,然后再烧“金银”“祭钱”(鸡钱?鸡纸?)等,再“奠茶酒”。茶常常是“竹壳茶”,而酒则一般是小酒坊酿的“烧酒”。
整个“拜谒”的过程,由家里辈分最高的长辈主持。
在大家双手合十拜的时候,我总是听到主持的长辈嘴里会“喃”(念念有词)一些诸如先辈的名字、还有“无知无识”“江头路尾”……等等令人似懂非懂的话(大意是请这些先人“来吃”),以及求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发财、顺利、事业有成等等的好话。
大年三十,有的人家会买一对“红菜头”(胡萝卜)。
大年初一,无劏鸡鸭,只“烧香纸”及拜 (只记得祖公和社王公、五谷都要拜,无记着要无要放炮了)。
大年初二拜谒,和大年三十基本是一样的流程和内容。这一天,也是回娘家、走亲访友拜年的佳日。所以也是大人给小朋友发“封包”(红包)的高峰期。 一句“恭喜发财,封包跌落捏袋”,你就知道要给封包了。小朋友对大人说“恭喜发财、身体健康”,大人则回小朋友“肯高肯大”、聪明伶俐、学习进步。
过年,少不了吃的,什么“糖巧”“捏饼”现在已经不缺了,但以前的年代可不多。“旧时捏捏时”,过年是一般都“做籺”吃,炊“大笼籺”“元麻籺”是最常见的(“大笼籺”表面经常是散了黑芝麻或镶嵌着红枣的,而“元麻”应该就是一种叫苎麻的植物的叶子,元麻籺的馅是捣成粉状的黑芝麻,或碾碎的花生仁。这两种籺,全身上下无一不是甜的)。当然,还自己做“煎堆”(煎䭔),或是买袋装的“茶果”等等。现在这个年代,大家都不缺吃的了,所以过年已经鲜见人“做籺”了,我也已经不记得是在年前还是“初几头”“做籺”的了,谁记得的告诉我。我只记得旧时外嫁的回娘家的时候会带回元麻籺挨家挨户地发。一般人都会回几块钱作为“利是”。
到大年十五,有“偷青”的习俗,我印象中,小时候只是十岁以下的小孩子在玩,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般只会去自己村里别人家的菜地里“偷”一点点青菜。这个习俗这么多年传承下来,大家都懂都理解,知道小孩子只是拿两根葱或一小颗生菜、芹菜之类的,图个聪明、生财、勤快等好彩头,并不会放在心上,并不会真的觉得小孩子在偷东西。但后来已经变味了,听闻一些小孩甚至大人跑到别人村里真的偷起来 现在,因为大年十五基本都不在老家,我已经不知道村里的小孩子还会不会去“偷青”了……
现在在外地。夜深了,先讲到这里了,本来还想讲讲“做社”的习俗的,后尾再讲了。见识少,加上不常在家乡,好多低讲得可能无对,欢迎大家斧正。且把“洗身”睡觉再讲过。一无等等明日上班“眼闭”“钓鱼”,挨老板“眗”。倾道白,反正是乱之讲,只之讲,无见怪。闲日慢慢倾。(无倾罢就 )
你的家乡话里,有哪些与过年有关的特色词语,说说?
2022年2月6日(大年初六)深夜
(文中的廉州方言词汇,特别是打“引号”的,有哪个写得不对的,或哪个不懂什么意思的。请告诉我)
2022年2月7日(大年初七) 补发
合浦社公节
来源:《广西节庆志》
“社公节”是合浦县传统节日,又称社日,俗称土地诞。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春社,八月初二为秋社。合浦人认为,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业兴隆,全靠社公保佑,因此城乡群众都有“做社”的习惯。每逢社日,群众都会到社公庙烧香祭拜,以求保佑。
合浦县的社公庙遍布城乡,或依古木怪石,或以街头巷尾而立,故社也称坊。社坊各有专名,如“兴仁坊”、“太平坊”等。明清以后,基层组织都以社、坊命名。祀社之俗,源古而域广。
三甲社是合浦县最出名的社坛,是当地举办社公节的主要场所。三甲社位于廉州镇阜民北路,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是现今保存比较完整的廉州古城重要的社场之一;由 3间房子组成,中间为正厅,两边是厢房,内墙雕有龙头。正厅前部分是“兴仁坊”社坛,社坛后面 3间房子,可摆放20桌酒席。
三甲社坊保存着清乾隆年代的建筑风格。正梁刻有清乾隆九年重修字样,内墙木质间隔花饰栩栩如生。社坊大门楹联,是廉州城内至今保存完整的两幅古代楹联之一。
每年社日,三甲社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各社、坊群众集资做法事,祈求风调雨顺,保境平安。古时候依人口众寡,杀一头或几头猪,现在则大多是到集市直接购买猪肉、猪头、猪尾、鸡、鸭等作为三牲祭品。猪肉和包子是不可或缺的祭祀品。猪肉必须煮熟。人们在三甲社里临时搭建几个简易的灶,放上大锅,把切成大块的猪肉放在大锅里煮熟。社民买回数十箱包子,除了少量用来做祭祀之外,由妇女把包子用袋子均分,分发给村户,每户一份。
祭拜活动由法师主持。先将猪头肉、包子供在主神位前,并敬上果、酒、饼、香、烛等。法师先引领众人向主神位行礼作揖,而后拔剑起舞,申告大王夫人,与神灵沟通,并不时向神灵行礼。众人均站在法师身后,跟随法师动作。随后法师弃剑持香,祈福告知诸神,宣读地通。地通即写上坊里群众名字的文章。法师一一念完,告知神明,为本坊群众做法祈祷,祈福保佑平安发财。而后焚烧地通,法师口含仙水,向四周喷洒,寓意驱污扫秽。
随后是人们自发的烧香拜神活动。三甲社里供着好几个神明的神位,每一个神位的香案上都会插满香,每一位神明都会得到人们的祭拜。
仪式往往还会准备着大量鞭炮,以便在仪式后燃放,一来庆祝过节,二来以驱除鬼怪。在三甲社门口,人们用准备好的纸钱、花圈等孝敬神灵,通常都会统一在这一口旧锅里焚烧。
祭祀结束之后,三甲社将举行坊里所有群众参加的聚餐。由于人数众多,加上菜肴丰富,因此准备工作十分繁重复杂。十数人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了。女人负责生火,清洗碗筷、青菜、肉、鱼等;男人负责切菜、烹煮等主要工作。煮熟的猪肉少量用来祭祀,剩下的由社坊按户数均分,所有的肉都是瘦肉、肥肉搭配,连重量都要过称,这就是“分社肉”。
社坊乡邻的共同努力,使三甲社很快就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祭祀活动结束,所有人员聚在这里,觥筹交错,大快朵颐,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大餐,直到深夜方散。
除了传统的祭社。社日第二天,还将举行龙舟赛。社坊已经连续举办了 15届龙舟赛,有时在河里举行,有时则会移师到出海口。男队女队分别比赛,场面精彩热烈,吸引了沿岸大批观众驻足观看。
合浦社公节,以春祈秋报的方式,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养育自身的土地、山、大树、泉流的感恩与崇拜,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