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其实是中国的上巳节,女儿节,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去黄帝故里寻根拜祖。《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九州拜轩辕,四海祈安康”,农历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他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被尊为中国的“人文始祖”。
而广西的三月三歌圩节另有典故。
流传最广的是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的故事。壮族歌仙“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于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庭。从小爱唱歌,出口成歌,成年后容貌靓丽,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且还用山歌来揭露财主们的罪恶。
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为妾,刘三姐誓死不从,于是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江中。刘三姐顺流而下漂流到柳州,被人搭救,后生活在鱼峰山下。附近的村民纷纷来跟她学歌,后来与一个俊后生成亲。
莫怀仁得知后非常生气,有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莫怀仁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由此形成。圩就是集,赶圩就是赶集,广西地处山区,一般就在圩日这天去赶集,或拿家中物件去集市上卖,或采购日常所需用品,或二者兼有。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一共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12个世居少数民族。此外还有满、蒙古、白、藏、黎等其他民族成分。在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18%,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居第1位。
宋元以后,每年的三月初三,壮族山歌逐渐演变成为了人们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搭歌棚,举办歌会,河边饮宴,自晨至暮,对歌盘歌,怀念始祖,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款待宾客,以驱邪祈福。
广西并不是这几年才兴起的三月三节日,早在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就把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定为“壮族歌节”。直到2014年才规定三月三为法定公众假日,自治区全体公民休假3日,不补休不调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