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节气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表示降水状况和“雨生百谷”。谷雨节气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中的湿度进一步加大,极适合谷类作物生长。
而谷雨之后,就是立夏了,今年的春天还没好好感受就要过去了!(小编紧了紧身上的棉服)
“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指恰当的时机,在古代中国,动荡与平稳相对来说是交替出现的,而且总的来看,平稳的局面还是偏多的,这就给我们智慧的古人提供了很好的“天时”,让他们可以在安定的环境里观察自然物候。“
地利”则与我们的先民主要沿黄河中下游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生活发展有关,处在这个纬度附近才有着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可以反复观察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物候条件,为总结二十四节气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最重要的还应当数“人和”,人的因素是最具决定性的,前面所提及的两个因素,如果没有人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正因为我们的祖先们长期安稳地定居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所以才能够在生产活动中持续观察,积累经验,再加之自身生存发展需要,更激励他们孜孜不倦地总结自然物候现象,总结出二十四节气这样的自然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总之,在某种程度上说,二十四节气只能在中国出现。
至今可知,二十四节气至战国末期已臻于完善,在西汉古籍《淮南子》中对二十四节气已有完整的记载,且与今天的二十四节气顺序完全一致,这说明至少在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已在民间流行。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其中,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农历二十四节气》被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民俗类遗产(总共70项)中的第68位,编号X-68。据悉,在2006年申报的总共518项遗产名录中,《农历二十四节气》位列第516位。十年之后,“二十四节气”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立春”作为开场节目惊艳亮相,尽展中国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