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并不比我们今天凉快,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例如从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个温暖期,就有许多极端高温天气。
乾隆八年(1743年),也是历史记载中极其炎热的年份。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专家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华北地区下午的气温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最热,气温高达44.4℃!
因此,很多文人也留下了他们吐槽天热的文字。
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不仅双脚在感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还晒着炎热的阳光,这种全方位的热,人与烤肉之间就差一把孜然了。
白居易还写过酷暑时节的自然景象: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 骄阳连毒暑, 动植皆枯槁。 旱日乾密云, 炎烟焦茂草。
看来没有喷灌的夏日,花花草草也不好过啊!
李白在酷热之下则丢了形象。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 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 风流潇洒的李白,遇到难以忍受的酷暑,只得跑到深山里“裸奔”了。
诗人王维显然也遭过这份罪。他的《苦热行》写: 莞簟不可近, 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 旷然在寥廓。
再轻薄的衣服都嫌厚重,再浓密的树林也不够避暑。不过,被称为“诗佛”的他自有一番境界,让神思飞至宇宙,感受廓然的凉爽。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神秘心法——心静自然凉!
不过,古人应对炎夏的方法绝不只有“心境自然凉“这一招。从平民到贵族,他们的解暑方法可能比你想象得还多。下面给你介绍几招,说不定你能从中找到一些解暑灵感!
扇子。从古至今,扇子都是人们离不开的消暑利器。古人称它为“摇风”,还有一个更文艺的名字是“凉友”。文人墨客可以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有钱人家则可以在扇子的材质上下功夫。如果是达官贵人,享受的就是更爽的人工风扇了。
冰饮。早在宋代,普通人家就能在市面上购买冰饮,例如冰糖冰雪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冷饮店经常要开到夜半三更才打烊。
到了元代,还出现了用果汁、牛奶和冰块调至而成的“冰酪”,你现在吃的冰激凌,其实老祖宗早就吃过啦!
叶轮拨风。普通的家用扇子不仅扇起来累,降温效果也不够好。因此,有人就开始在改良扇子上动了心思。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的时候,已经有人发明了叶轮拨风,类似于今日的大型人工室内落地扇。这种设备有7片扇叶,每一片直径都差不多有一丈,一个人把扇子像飞机螺旋桨一样发动起来,一屋子的人都冷得打颤。
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用水流带动齿轮让扇子动起来的设备,摇扇的仆人也能够停下来享受凉风了。
冰窖。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会把冬天的冰藏在地窖中,到来年盛夏,便取出来置于室内或冰镇食物,以应对难耐的酷暑。《吴越春秋》里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曾经食宿于“冰厨”,据推测应该就是装满冰的房间。
不过,就算妥善保存,每年储藏的冰都有大概三分之二会融化,所以古人的藏冰量通常都是用冰量的三倍。这也导致冰窖成为土豪和贵族们的专享。
至于冬天不结冰的南方,直到唐朝末年人们发现硝石(硝酸钙)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足以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成冰,南方人才过上了夏天有冰的生活。
凉室。虽然古代没有空调,但盛唐时期,古人就造出了类似空调房的凉室。
据说这种“空调技术”从东罗马帝国传来,唐玄宗按此建造了含凉殿。含凉殿宝座后有水力带动的风扇,扇叶吹凉水产生冷气,而且还把水引到天花板上再洒下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整个宫殿如同水帘洞一般。
宋代,民间的一些高档茶楼也采用了这种技术,往往引来众多百姓围观。而宫廷中则更为讲究,让风扇对着数百盆鲜花吹动,简直就是在空调房中加入了空气净化和香薰设备。
避暑山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家对于避暑更是相当讲究,与其大费周章弄那么多人工降温,不如更大费周章一点,直接找个凉快点的地方盖个行宫就是了!好在一人栽树,万人乘凉,现在的我们也可以参观避暑山庄,感受一份皇家林园的凉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