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大爷大妈们大多都是不愿意去城里面住的,原因当然是城市里面的房子太高了。
就算是有电梯,也总觉得没有乡下的独家小院舒服自在。
在村里窜门子走亲戚都是常事,住在大城市的“鸟笼子里面”,那个憋闷劲儿的确挺难熬的。

实际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摩天大楼已经遍及地球每一座城市,三四十层的高层住宅占最多。
楼建得越高,房价上涨速度自然就会越快,原因当然是高楼下面的土地价值千金难买。
高层建筑自然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夏天不潮湿没有蚊虫叮咬,视野开阔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大家知道,房价上涨与人口、货币政策有关。
比如,09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亿多,到2019年约为8.5亿,10年时间差不多增加了2.5亿。
也就是说,在这10年里每年至少有2250万人进城安家落户。
原因当然是为促进城镇化建设,当时国家采用的货币宽松政策。人口增长,货币政策支持,高层建筑自然就是开发商的优选方案。
于是,各种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有人甚至觉得城市繁华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的多少,当然不乏一些炒房投资者的吹捧。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很多人看来,高层住宅其实并不宜居。特别是近年来有不少专业人士也为此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天勇认为:未来几十层高层住宅楼的价值将会大幅贬值。
还有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他以美国30年前建造的一批高层住宅,现在成了让人心惊胆战的贫民收容所为例,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还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朱国钟,他结合房价、房龄、供给等因素与合作者专门做过研究。
他认为:以后中国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贫民区,有可能就是现在的高层住宅。

很多人并不赞成专家说的话,毕竟专家说的话都是预测,不一定都会应验。
但据一些实实在在的居住者亲身体验所言,高层住宅存在四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维修保养问题。
高层维修费用高,故障处理难度很大。小区整体老化快,基础设施差。
第二:高层消防救援难度大。
高层住户多、火灾隐患大,消防救援逃生难度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拆迁问题。
一般开发商不愿意接手之类工程,原因当然是无利可图,开发商又不是做慈善,不会白给你投资。
第四:高层容积率很高,太嘈杂,人员进出拥挤。
由此可见,高层住宅的改进已经势在必行了。


2022年住宅或实施“新标准”,2类房子吃香了
面对目前高层存在的巨大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2021年1月25日,住建部、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的建筑。
因特殊情况需要建设的,应进行消防、抗震、节能等专项论证和严格审核。
通过后还需上报住建部、发改委复审,未通过不能建设。还要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2020年5月,住建部发布“限高令”,要求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的建筑,增加了100米以上高层住宅建设要求。
2021年《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调控升级不允许县城新建500米以上高层建筑。
9月10日住建部《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重点指出审批80米以上、100米以上建设项目应送消防救援机构征求意见。
作为重大公共建设项目,并且实行终身责任制。
由此观之,在“限高令”之下,多层、低层将是今后住房发展的方向。2022年起,2类房子更吃香:

第一类就是有电梯的楼房。
有电梯和没电梯的小区,房价差距一般在20-30%,同一栋楼,有电梯和没有电梯的房产价值自然不同,旧楼改造已经成为千千万万无电梯住户的渴求。
不用说太高的楼层,比如五、六楼,家里有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家庭,每天面临着的第一难题就是出入问题。试想一下,一个残疾人居住在一个没有电梯的高楼层里,想出去晒太阳都成了奢侈的事。
第二类就是低容积率的房子。
之类房产大多都是老旧小区,特点是楼层比较低,楼间距大。由于当时建楼地价便宜,地段相对较好,配置齐全,是住户喜欢的类型。
之类房产同时也是“旧改”中开发商最愿意投资的项目,如果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恭喜你有可能“一夜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