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生堂阶,寸草三春晖。母爱是古今一贯的主题,中外通用的话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有母亲节。
节日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
目前传播最广的大概起源于美国的“母亲节”。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相关决议案。时任美国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百余年来,意大利、澳大利亚、比利时等许多国家也都沿用庆祝此时点。
安·贾维斯(左)和女儿安娜(右)
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1864-1948年)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她提出应设立一个纪念日来纪念默默无闻做出奉献的母亲们,可是这个愿望尚未实现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于1907年开始举办活动,申请将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节日。
1913年,美国国会确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并规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表达对母亲的尊敬。而安娜·贾维斯的母亲生前最爱的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在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赠给母亲,这是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康乃馨与母亲节便联系在一起了。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了赠送母亲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
母亲节在我国最早是港澳台地区有此节日。改革开放后,母亲节也为内地所接受。广东省于1988年开始,杭州等城市于1989年开始,都由各级妇联组织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的内容之一。
在中国古代,是没有“母亲节”这一说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孝道”,每一天都得孝敬父母,并且国家也注重对人们的道德教化,比如历朝历代颁布的《孝经》、《三字经》等著作以及我们熟悉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是劝导人们行孝、尽孝。
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荐去当官的,这叫“举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
而在康乃馨成为母亲节的代表花卉之前,中国就有母亲花,那就是“萱草”。起初,萱草作为忘忧草,用作减轻妇女对远行丈夫和儿女的忧思。渐渐的,萱草便和有所思念的妇女联系在一起。
《述异记》曰:“萱草,一名紫萱,又呼曰忘忧草,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花。” 萱草在古代又称为谖草,谖就是忘记的意思。
在《诗经.卫风.伯兮》上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据《释文》曰:“谖,本又作萱。”之后,“树萱”成为消忧之词。
如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北堂,指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是主妇盥洗的地方,如《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郑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故北堂借指母亲。后来,就用“萱堂”来指母亲的居室,喻指母亲。
唐•孟郊《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以景喻情,深刻的流露出母子间含蓄的情感,令人为之动容。于是,萱草遂成为中国的母亲花。
图源:人民日报
今天是母亲节,你向母亲表达爱意了吗?而不止是今天,这些爱意,我们要向古人一样,每天都要爱她,关心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