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秋季以来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同期偏高0.6℃;全国平均降水量7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9%。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当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将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拉尼娜事件与我国冬季气候偏冷有很好对应关系。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频率在增加,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各占一半。拉尼娜事件对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a”的音译,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一般情况下,拉尼娜事件当年秋季后期(此处仅统计11月份),我国西南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他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是华北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是华东中部、华中中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新疆中部等地,但东北地区西部、西南地区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降水偏多。
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1951年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冬季均为显著偏低,均出现冷冬现象。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当年气温偏高也时有发生,甚至暖冬现象也有出现。
拉尼娜事件冬季偏暖年与偏冷年气候特征比较
冬季偏暖年(1998年、2000年、2017年、2020年),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东北北部地区降水偏少,但中东部大部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其中华北大部、华东北部及河南东北部、内蒙古中部、新疆东北部等地偏多5成至1倍。
冬季偏冷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21年),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东北地区中北部、华北东北部及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等地气温偏低。东北地区大部、华北中西部及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但中东部地区降水偏少。
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下垫面强迫重要因子之一,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家气候中心将在10月下旬开展冬季气候大会商,加强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分析研判,及时提供最新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
资料来源:中国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