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总是把最好的脾气给了别人,却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家人。
有时候,我们明知他们会受伤,还是会在看家人不顺眼,便横加指责;在期待未被满足时间,便嘶吼咆哮;在家人如有错时,便恶言相向。
我们好像都已经习惯了与陌生人保持安全的距离,或是处处设防以防患未然。而在亲人面前却像浑身长满了刺,总是肆无忌惮张牙舞爪,从不愿委屈自己。心理学家说,这也许就是因为我们总感觉和亲人和爱人之间的关系太过于亲近了,于是潜意识中便认为对方可以包容自己的一切,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尤其是夫妻之间,彼此了解到几乎透彻了却总不能坦然接受,互相抱怨着找不到相似点,对外人的缺点能包容的却总是尖锐地挑剔自己最亲密的人的难堪,有时甚至互相说出让人心碎的话语,好像任何一个外人都能够轻易代替对方的地位。
可是,似乎只有当我们真正离开时,才明白心里最挂念的或许还是那些最初的温暖。我们可以对一个陌生人面带微笑,我们可以向一个路人伸出援手,却总是能毫不留情地去伤害我们最亲近的人,把自己最反叛的一面展现给最爱我们的人,有多少人会为伤害亲人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让爱情和亲情变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只是因为最亲近的人总是毫无防备的对自己好,而我们却最容易忽略它,认为理所当然,就不在乎他们。而只有最疼爱我们的亲人,几乎见证了我们所有的坏脾气,默默承受了我们所有的负面情绪。
多少人也是这样,对朋友说“亲爱的”,“喜欢你”,“爱你噢”特别容易;对家人说“谢谢你”、“对不起”,“我爱你”却很难很难,“我心里有满满的爱,却说不出。”
心理学家把人们用于应对焦虑的积极策略分为两类:一类的目标是解决问题以消除焦虑,而另一类则集中于减轻体验到的情绪压力,根据目标的不同,形成了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 。 在亲密关系中,比起把事件梳理清楚,道理讲得通透,我们更希望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能得到对方的关怀和接纳。
所以,我们会冲亲人发的脾气并不是针对他们本身,或者要解决事件,而是更希望在情绪上得到理解。没有人天生就应该是别人恶劣情绪的垃圾桶,亲近的关系并不能成为我们肆意发火的理由。假如我们仗着对方的包容一味宣泄自己的负面情感,尽管对方可能不会因此离开你,但他也会受伤。
当我们说“我今天不开心,可能没办法跟你一起愉快地玩耍”,这是在一段安全的亲密关系中处理自己的情绪;
但要是我们大吼“我这么不开心了你怎么还来惹我?快给我滚!”,就变成了恃爱行凶。
所以,如果你上完课/下班后很累了,面对爸妈小心翼翼的关心语音,或是不合时宜的来电,也许可以试着脱去“愤怒”的外衣,向最亲的人,露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
亲人和爱人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事实上我们却最容易对他们歇斯底里,即使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也往往爱对自己亲密的人发火。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觉得这种关系是相对安全的领土,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