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威廉州长 于 2022-12-30 08:28 编辑
想要放的配图实在是太多了。
怕你们一下看不过来,我就先给你们看看惠爱桥和下街的图吧。等帖子通过了再逐楼更新,这样也许更好一些。
为什么先上惠爱桥的图,因为惠爱桥(古称永济桥、西门桥、金肃桥,俗称旧桥)是核心,我要说的路离惠爱桥都不远。
惠爱桥古时之所以叫西门桥,是因为它连接的是廉州古城的西门;之所以又叫金肃桥,是因为廉州古城的西门门楼叫金肃门。
又为什么先上“下街”的图呢?因为它就在惠爱桥附近。
1.下街得名于“城墙下的街道”。
下街在廉州古城外、西门附近的城墙之下。它面对古城墙,背靠西门江,连接惠爱桥,北通古城护城河。下街处于惠爱桥和上新桥之间,全长仅220米,而且非常狭窄,却是很有历史的一条老街,集中有很多青砖老屋和大宅,有些商铺更是用花岗岩做基石,有些路面是用石板条铺垫的。1908年,廉州商会在下街成立。廉州有五寺十三庵七十二庙,下街的三圣宫就是其中之一,而廉州第一间职业实习学校也是诞生于三圣宫。
上图为西门江(远眺惠爱桥)
上图为惠爱桥
上图为惠爱桥夜景
下为下街组图
上为下街组图
预告:
2.新街——因建成时适逢辛亥革命爆发,为纪念辛亥革命,取“辛街”谐音“新街”为名。
3.阜民路——原称圩地街,当初为临时集市货场、圩场,是廉州古城西门出口、古渡口所在地,钦廉古道必经之路,水陆货运集散中转地,后发展为固定市场。由于市场是因紧靠埠口码头而形成,廉州话称往来的商人为“埠民”,所以称之为“埠民圩”。埠民圩经过发展促成了街道的建立,最后发展形成“埠民街”,后称阜民路,现分为阜民南路和阜民北路。(在廉州话中,“埠”与“阜”同音)
3.中山路——宋代称府前街,因在廉州府府衙前而得名。明代为纪念孟尝“珠还合浦”,曾叫过“还珠街”。后来因为承宣布政司衙门设在此地而得名承宣街。到了清朝,因在此街搭棚进行科举考试而得名考棚街。
4.定海路——得名于廉州古城南门楼定海门。
5.学前街——因处于(廉州府)府学孔庙东侧得名。府学(孔庙)是廉州府的教育行政机构。
6.学宫街——因处于(合浦县)学宫前得名。县学(学宫)是合浦县的教育机构。
7.东较场路——因作为点将练兵、比武较量的场地而得名
8.白石场——因朝廷在廉州设立白石场盐务管理机构,而将署衙所在地称为白石场,并将此地名沿称下来。
9.上仓街和下仓街——因廉州府设置的粮仓所在地得名。
10.大北街和小北街——因廉州古城北门(北大楼)得名
11.蒌行街——
12.槟榔街(西华路)——
13.缸瓦街(惠爱西路)——
14.奎文路
15.头甲社
16.三甲社
17.上柴栏
18.石桥街
19.北河街
20.水洞口
21.城基路
22.青云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