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剧本《海丝魂之海塑人生》原创作者:汤斌斌
第一场:替父从工
场景:秦汉时期合浦乡野,茅屋前晨光初露,远处南越王行宫工地喧嚣声隐约可闻。
人物:海塑(青年工匠)、海父(老木匠)、海母(农妇)。
(幕启,海母端粥碗上,海父咳嗽不止)
海母(唱):
日出东山照茅檐,灶头冷粥泪涟涟。
佗王征工催命紧,夫君病重怎堪言?
海父(捶胸,唱):
木锯声声催人老,筋骨如柴病难熬。
可怜儿幼未成器,怎忍他替父赴苦劳?
海塑(推门入,跪地):
阿爹莫忧儿已壮,双肩能扛千斤梁!
今日替父应征去,誓保高台筑佗王!
(转身背行囊,暗拭泪)
海母(追出,递布鞋):
儿啊此去多艰险,莫忘家中粥尚温……
(海塑背影渐远,幕落)
第二场:牛车惊魂
场景:工地高台尘土飞扬,众工匠砌砖劳作,远处牛车轰隆。
人物:海塑、工匠数人、惊牛两头。
(狂风骤起,牛眼血红,缰绳崩断)
工匠甲**(惊呼):
哎呀!牛发癫,砖车乱撞似疯癫!
高台兄弟浑不觉,大祸临头在眼前!
海塑(飞身扑缰,唱):
双手拽绳如铁钳,血染麻索咬牙关!
调转车头避灾祸,宁舍双腿换众安!
(牛车侧翻,汉砖压腿,众人哭喊抬人)
幕后合唱:
少年舍身救苍生,血染黄土天地惊。
从此轮椅伴残躯,海丝魂起苦难中……
第三场:灵前立志
场景:三年后灵堂,白幡飘摇,木轮椅嘎吱作响。
人物:海塑、复成(青年残疾学徒)、众工匠。
海塑(抚父灵牌,唱):
青烟绕梁父魂在,残烛映儿铁心肠。
双腿虽废志不灭,定教陶土化琳琅!
(举自制轮椅,转动木轮)
复成(颓坐墙角):
陶轮转转似命苦,手残脚废怎成器?
不如归家种薯芋,何苦此地受人讥!
海塑(厉声):
复成听我言!
(唱):
泥坯尚能经火炼,男儿岂可自轻贱?
当年我若低头泣,何来今日琉璃帘?
(示手中玻璃珠,光华流转)
众工匠(齐唱):
轮椅碾碎千重障,十指捏出日月长!
海丝魂铸汉陶魄,敢笑苍天不张狂?
第四场:水轮奇谋
场景:西门江畔,水车轰鸣,十座陶轮飞转如莲。
人物:海塑、复成、外商(波斯商人)、众工匠。
海塑(指水坝,唱):
借得江水无穷力,齿轮咬合转乾坤!
三档变速随心控,残躯亦能塑昆仑!
外商(抚陶壶惊叹):
妙哉!此轮堪比波斯机,更添汉陶三分奇!
(执海塑手):
敢问匠师可愿接,万件陶壶跨海去?
海塑(昂首,唱):
汉陶本自海丝生,今借东风送万里。
但留诚信满船舱,何惧刀山火海立!
(众工匠列队击陶钵,水车声、号子声震天)
第五场:窑火涅槃
场景:陶坊深夜,窑火映红天际,海塑拄拐巡视。
人物:海塑、复成、众工匠。
海塑(捧釉料,唱):
石英硝石配紫烟,琉璃泪凝沧海前。
莫道残疾无巧手,一粒珠光照千年!
复成(捧成品陶壶,热泪):
师傅请看!波斯纹样汉土魂,青釉胜似南海深!
(跪地):
当年笑我废人身,今朝方知匠者心!
幕后合唱:
轮椅碾过秦汉月,水车转动海丝天。
残躯铸就千秋业,一片琉璃照人间!
(幕落,琉璃珠光渐亮如星)
剧终
创作注解
1. 客家山歌特质:
采用"赋比兴"手法,如以"青烟绕梁"喻父魂,以"泥坯经火"喻励志。
唱词严守七言四句押韵,融入客家俚语"张狂"(嚣张)、"薯芋"(甘薯)等。
2. 技术细节呈现:
玻璃发明:通过"石英硝石配紫烟"暗含K₂O-SiO₂玻璃体系。
水轮车结构:以"三档变速""齿轮咬合"展现机械智慧。
3. 残疾群像塑造:
复成从"颓坐墙角"到"跪地泣谢",体现海塑精神传承。
众工匠击陶钵应和,隐喻残疾群体打破沉默的觉醒。
此剧以轮椅碾过秦汉大地的意象贯穿始终,将海丝精神与残疾人奋斗史熔铸一炉,力求达到"残躯撼天地,微物载乾坤"的艺术境界。
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