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山歌剧《海丝魂之牛情似海》原创作者:汤斌斌
(遵循廉州山歌剧传统规范,融合地方方言、即兴演唱与抒情叙事,结合《老杨公》艺术特征,突出“滴水之恩涌泉报”主题)
第一场:毒林救犀
时间:春末黄昏
地点: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腊姆)热带密林
人物:似海(小生,青布长衫)、白犀牛(花脸,银甲雪躯)、随从甲、乙、丙(丑角勾蓝脸)
舞台布景:
(芭蕉叶垂挂如幕,藤蔓盘绕古树,雾气弥漫。白犀牛横卧枯叶间,腹部黑脓渗出,犀角如银月悬空。背景音效:鸟兽惊啼、毒虫嗡鸣,二胡与竹笛奏【高腔引子】。)
随从甲(举斧跃出,唱【快板谣】):
“犀角尖尖赛银枪,劈下能换万担粮!
老板快动手,莫等它醒转悔断肠!”
(众随从围拢,斧刃寒光闪闪,作砍伐状,舞步模仿伐木动作)
似海(疾步上前,抚犀牛额顶,唱【平调悲腔】):
“白犀卧地似雪山,毒脓蚀骨命悬天!
我合浦男儿重信义,怎忍趁危夺财钱?”
(俯身吮毒,鼓点急促如雨,黑血溅白衣,踉跄倒地,叶笛悲鸣)
白犀牛(幻化虚影,跪地泣唱【哭调】):
“恩公啊——!
犀国城破山河碎,毒蝎噬我万千民。
若非恩公舍命救,此身早化白骨尘!”
(叩首三响,雷声轰鸣,岩壁草药簌簌而落,象征神力感应)
似海(摸索起身,苦笑唱【叙事平调】):
“莫说报恩羞煞人,双目虽盲心自明。
若君不嫌商路苦,四海为家共浮沉!”
(与白犀牛相扶,众随从帮腔合唱:“仁义值千金呐——!”,舞台升起帆影,象征启航)
第二场:驼铃丝路
时间:三年后盛夏
地点:海上丝绸之路商船
人物:似海、白犀牛(化人形虚影)、波斯商贾(执琉璃瓶)、天竺僧侣(捧贝叶经)
舞台布景:
(投影海浪翻涌,船帆高悬“合浦商号”,甲板堆满香料木箱。背景音乐【渔歌调】轻快响起,水手执桨踏浪起舞,舞步似采茶踏泥。)
白犀牛(驮似海立于船头,唱【高腔壮歌】):
“风卷浪花溅罗衣,犀角劈开千重云!
波斯琉璃映月影,天竺沉香压船舱!”
(模拟踏浪动作,波斯商贾抛绸缎,天竺僧侣献贝叶经,舞台洒落金粉象征财富)
似海(抚船舷唱【思乡谣】):
“闻得咸风知故里,草鞋村口灶烟稀。
他日若得陶窑旺,定教百家换锦衣!”
(白犀牛暗拭泪,角顶船舵转向合浦方向,灯光渐暖,象征归乡心切)
第三场:衣锦还乡
时间:深秋清晨
地点:合浦草鞋村
人物:似海、白犀牛、老村长(拄杖)、村民若干(执陶模群舞)
舞台布景:
(茅屋错落,晒陶场堆满高岭土,村民执陶模劳作。背景音效:陶轮转动声、犬吠鸡鸣,竹笛奏【劳作调】。)
老村长(颤声):
“似海娃儿!你穿百家衣长大,今日归来,怎的满船皆是金砖玉瓦?”
似海(捧陶瓮跪地,唱【报恩谣】):
“阿公啊——!
这瓮中非金非银,乃是犀兄犁荒山!
草鞋村从此窑火旺,海丝路尽售合浦陶!”
(白犀牛隐入幕后,角顶地裂,白烟升腾如龙,村民执陶坯跳“踩泥舞”,脚腕铜铃合夯土节奏)
第四场:犀牛造土
时间:寒冬子夜
地点:合浦清水江畔荒山
人物:白犀牛(现真身)、风雨神(幕后蓝衣舞者)、合浦百姓
舞台布景:
(荒山枯树,乌云压顶。白犀牛角如银犁,身似雪峰,舞台机关设黏土山丘模型。)
白犀牛(仰天嘶鸣,唱【呼风唤雨调】):
“风雨来——!
犀角破土三丈深,白躯碾泥似雪纷!
十日不眠拌高岭,要送恩公百里春!”
(模拟翻滚搅拌动作,风雨神挥蓝绸作雨,村民举火把惊呼跪拜,高岭土丘渐起)
幕后合唱(【颂恩谣】):
“旧日荒坡长苦蒿,今朝陶土堆成皋。
犀牛神威撼天地,百家饭化万贯窑!”
第五场:血染北部湾
时间:暴风雨夜
地点:北部湾海岸
人物:白犀牛(法身)、毒蝎王(丑角勾蝎纹绿脸)、金鸡神(似海魂魄,金羽华冠)、渔民(执渔网奔逃)
舞台布景:
(双层舞台:上层黑云翻滚,毒蝎王挥螯引浪;下层蓝绸翻滚模拟海啸,二胡急促如雷。)
毒蝎王(狞笑唱【反派快板】):
“白犀老儿命真硬,且看海啸吞千艇!
今日先杀盲眼汉,再屠合浦不留钉!”
(抛红绸毒针射向似海,红光骤闪,似海倒地,叶笛悲鸣)
白犀牛(怒吼现法身,唱【滚板】):
“恩公魂归金鸡岭,我以血肉筑长城!
犀角化地挡恶浪,身作半岛护苍生!”
(舞台机关启动,白布延展为海岸线,毒蝎王被金光束缚,渔民跪地膜拜)
金鸡神(破云啼唱【凤凰调】):
“喔噢喔——!
吞尽黑恶吐朝阳,犀牛遗躯镇南疆!
牛尾岭上忠魂在,滴水恩情涌泉偿!”
(鸡喙吞蝎,背景晨曦初现,地貌模型升空:北海半岛、犀牛脚、牛尾岭等,灯光全亮)
尾声:山海长歌
时间:黎明
人物:全体演员
舞台布景:
(合浦金鸡岭全景图浮现,犀牛形海岸线与朝阳交辉,陶器、渔网、珍珠道具陈列。)
众合唱(【大调颂】):
“吃百家饭还千仓,受滴水恩报海江!
犀牛化陆传万代,金鸡一啼天下光!”
(锣鼓齐鸣,幕布绘牛形海岸缓缓闭合,竹笛与二胡合奏终章)
剧终
廉州山歌剧特色与创作依据
1. 方言与音乐:
全剧念白采用合浦方言(如“娃儿”“冇忘本”),唱词押“人辰辙”(如“春”“沉”),融合《老杨公》的“平调”“高腔”体系。
2. 舞蹈与象征:
商队行船用“摇橹步”,三步一顿显海浪颠簸;造陶土跳“踩泥舞”,脚腕铜铃合夯土节奏,呼应《山海情》中劳动场景的烟火气。
3. 舞美设计:
白犀牛银甲象征神性,毒蝎王绿脸蝎纹显邪恶;海啸以蓝绸翻滚表现,金鸡神金羽呼应朝阳,借鉴民族歌剧《山海情》的诗化舞台语言。
4. 主题深化:
通过“救犀—共生—报恩—化陆”四重叙事,将“滴水之恩涌泉报”融入地域神话,暗合《山海情》中“山海协作”的奉献精神。
(本剧结合廉州山歌的即兴性与抒情性,以方言叙事、劳动歌舞、神话题材为核心,完整呈现“海丝魂之牛情似海”的珠乡史诗。)
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