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担湿走天下(上)
——客家担湿与柴迁
陈海春
合浦客家人把扁担叫做担湿。
扁担有用竹制的,也有用木做的,更多的是竹做的,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简朴自然,硬朗直挺。扁担一般长160厘米~200厘米,中间宽,表面平整光滑,逐渐向两端收窄,尾部有的稍稍凸起,有的凹下去,以拦住缚在担尾的绳子往下掉。
也许,扁担可能是这块土地上最早出现的木、竹器之一。当初,人们只会用两手拿东西,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某一个人把一条木头或竹子放在肩上,发现它是如此适合自己的肩膀,然后,又发现这些木头或竹子可以用来挑东西,就这样,人们发现了扁担,而在这一刻开始,人也发现了肩膀。从手到肩膀,生存的重量终于找到了停靠点。人为自己服役,也为天地服役。木讷的扁担体贴负重的人类,与人们成了好朋友,特别是在工具不发达的古时。
扁担是中国人、是勤劳朴实的客家人作农活常用的农具,客家人多在山区,在过去,客家农户耕种农田不多,因在山区,且地块小,运输无牲畜车辆,道路又难行,全靠苦力劳作。同时,客家人都要上山砍柴,而担柴用的就是柴迁,所以客家人家家都有扁担与柴迁。 所以,只要你到过某个客家人家,注意观察一下,就可在门斗角(门角)处发现扁担与柴迁,少者两三根,多者十根八根,长短不一,每一个能劳动的人都有自己的扁担和柴迁,特别是柴迁,可以说是一根专用工具。 还有一种特殊的扁担——担钩(桶钩),就是在扁担的上面挂着两条铁钩,而每条铁钩是分上下两级的,最上级那个铁钩,用来担长桶,以避免桶到地,或可以给小孩子使用。这种担钩一般是用来担水和担文水(潲水)的。
担钩
从我开始参加劳动起,我也时常要担水或担文水喂猪。
我们村有两口井,一口叫老井,一口叫做井下井。老井的水因叫老井了,水不太干净了,所以一般都是到井下井担水。用担钩担了桶,就去担水,而此时的担钩,用的是上一级的钩,这样小孩子就可够高,不致水桶碰地。在水井里打上水,那是半桶水(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到我外出读书不再担水,我似乎没有担过满桶水,最多也是大半桶水,这时如果让别人看见了,就会夸奖了,说可担大半桶水了),就用担钩挑着一颤一颤的往家走,其实啊,半桶水已是使出了吃奶的力了,于是就一边担出不远,就要换肩,换到两个肩都疼了,只好停在半路上歇息了。许多的时候,半桶水经我摇摇晃晃的担着,背后总是留下一串湿漉漉水印,回到家已所剩不多,真是半桶水——无够漾。
我家那时候每年都会养猪,最多的时候我记得是养了三头。每天黄昏,我就必需把潲水用担钩担了到猪栏去喂猪。有时,担钩给妈妈用去担水了,我只好拿了一根扁担担潲水,这样做比较危险,上坎时,如果不小心,潲桶一滑,一桶潲水就会淋一身。
柴迁,是另一种形态的扁担。柴迁,比扁担略长,大多是用杉树木做成,因为杉树笔直,晒干后又轻。但许多的时候,柴迁是在砍柴时就地取材,用单竹做成。
柴迁,陈海春 摄
想到柴迁,就想到童年时代的打柴生活。
清晨,踏着清亮的雾水,走着弯曲的小径翻越一山又一山,路途中偶而听到鸟鸣声,也可见路旁有红花娇艳,但这些只能供我们一听一看,拿紧钩刀,我们还得走向目标方向。
我们进入老林深山,日光透过层层的树荫照到一片陆箕(铁芒箕)上,拿出钩刀,我们便开始捞柴。
当我把铁芒箕捆好,此时,就要到附近的竹林砍来竹子,做一条柴迁。
找到一条比较直且老较粗的竹子,砍下来,把竹枝砍干净,然后两端修尖,就成一条柴迁。
拿着柴迁,竖起,先对准一捆捆好的铁芒萁,用力的插进去,再举起已插进去柴迁的那捆柴,亦对准另一捆柴用力的插进去,这样,一担柴就整理好了。剩下的任务是担回家去。这时,我想作首诗:
砍一段长长的竹
做成柴迁
两朵云般的柴,挑在肩上
一个跟一个走下山坡
回家的路途更加艰辛困难
因为肩上有了为家分忧的重担
过了一个岭又见一座山
山后还有一座山
爬不完的岭,爬不完的山
柴迁长,板凳宽
当某些人坐在板凳上
我用这柴迁挑过岁月艰难
柴迁,我仍在怀念
逝去的岁月剩下淡淡的记忆
那是我人生中挑起重担的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