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民生] 【图文连载】客家文化(之老虎毑婆)......(之四大书院)892楼

[复制链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0-11-7 10: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客家文化:合浦最典型的客家村庄璋嘉村(3)——拚死建祠堂(图)

         以祠堂为中心,聚族而居
    客家先民之所以重视宗祠的建设,有着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就是血缘纽带。它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成为激励族人上进,报效国家的家族精神和物质支持的动力。这种强烈的崇宗敬祖理念,源于中原,客家尤甚,以至客家人在对祠堂的修建时,力求尽善尽美,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祖先祠堂寒酸。因此,象征着宗族村落核心的宗祠在聚族而居的客家人的生活空间中,祠堂建设的地位特别突出,其它居住建筑则以之为核心,围合在其前后左右,这样构成了客家古村落建筑生活空间的组合原则,而且大多建筑立向以宗祠定向为参照。
    客家村落的中心是“祠堂”,客家的节日、喜庆、祭祀、婚丧喜事等一切重要活动都在祠堂举行。祠堂还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概念,实际上祠堂相当于一个家族的“政府”,由族中有威望的长者组成公堂,以严格的族规约束家族成员的社会伦理行为,对家族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伦常秩序进行管理,确保家族的生产、生活规范有序,生生不息。
    璋嘉村的先祖陈其鼐,当初到达璋嘉后,也是先看好风水,找到正龙正穴,以建祠堂,然后才可围绕祠堂建村场。
    现在我们见到的陈氏宗祠,是北海、合浦境内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的一间祠堂,1993年列为合浦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朴坚固的建筑,坐东向西,砖瓦歇山顶结构,共四进(“进”的数法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整个建筑布局适度,雄壮古雅,为典型的客家民间宗祠建筑,集中体现了“姓各有宗祠统之”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客家文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
    为了建造祠堂,璋嘉人甚至付出了好多条人命。
    话说清乾隆十九年(1754),陈其鼐的后代觉得原先那间泥砖屋的祠堂陈旧不堪了,便“改立乙山辛向兼卯酉分金,往省择日去旧更新”,重建“竖正四进,左右直屋二座”的新祠堂。
    这次新建祠堂,原来只计划建三进。建着建着,在快要竣工时,一个地方上有名的风水先生赖布扎(后来璋嘉人传来传去叫成了“烂布渣”)路过这里,指点着说祠堂建得颇具气势,且正龙正穴,有来龙有去脉,二水归堂。璋嘉族头看他说得不错,就请他提出意见。风水先生又仔细看了一遍,很认真地对族头说:“陈先生,你们的祠堂建得不错,但只有三座,风水上有说:三座财无上千,人无上百。加上祠堂前面大空,无所聚藏。我的意见是在前面加建一座,建为四座,这样才能人财两旺,百代荣兴。”
    族头认为他说得对,便请人择日建第四座。
    日子看好了,但择日先生面色严峻地说:“这是个先凶后吉的日子,按这个日子动土建屋,一开始会有不好的事发生,你们要有心理准备。但过后就人财两旺,大吉利是了。”
    客家民系就是一个“远贻孙谋”的民系,在许多客家人的门楼上,都会有一句这样的对联:“××××,远贻孙谋”。为了子孙后代,不惜牺牲一切。
    既然说是有利后代,璋嘉人不作过多考量,就依照择日先生所择的日子开始建第四座。
    果然,动工建设不久,不利的事情发生了,参加建祠堂的人,一个人在墙上砌砖时就掉下来摔死,又一个人上去砌砖,不久,又掉下去摔死,接二连三,璋嘉人很有点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一共死了二十多人。看到村里人相继死去,村中有的人开始恐慌起来,不过经族中人共同商量,认为既然是先凶后吉的日子,利于子孙后代,那就不管死多少人,都要继续建下去。
    于是,璋嘉人抹干眼泪,把死去的亲人用棺材装殓好后停放在离祠堂约二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冲里,不准再哭,不能埋怨,继续若无其事地建第四座。
    等祠堂建好后,村人才把亲人的灵柩埋葬。后来,人们便把那个停放灵柩的山冲叫做“棺材冲”,以纪念为建造祠堂而献身的先辈。
       陈氏宗祠.jpg 陈氏宗祠
棺材冲.jpg
                                      (作者原创,不准抄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ゞ心随流水ζ 发表于 2010-11-7 11: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潇湘南珠 发表于 2010-11-7 13: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南
帮忙顶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2215459 发表于 2010-11-7 13: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璋嘉人顶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新声 发表于 2010-11-7 19: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好山好水有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henjin24 发表于 2010-11-8 23: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太经典了!。。。。。。没有人一说,我都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0-11-10 20: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客家文化:合浦最典型的客家村庄璋嘉村(4)—— 以土围城为屏障,免遭屠村(多图)



以土围城为屏障


     璋嘉的客家人是一支迁徙民系,经历过太多的乱世,为找一个安全之地,他们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一路走来,从中原到东南,从东南到西南,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不安全,所以他们对陌生的地方存有戒心,总是在太平中看见乱世,总是害怕被侵占和掠夺,所以,在建好祠堂,并以祠堂为中心,建好村场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保护平安。
    为了对付土著的敌意、野兽的吼叫和山贼的刀光剑影。为了战胜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匪盗野兽的侵扰,从而安居乐业,璋嘉人遂将闽粤祖地建土楼而居的传统发扬光大,众志成城,一担担黄土,一筐筐沙石,两块夯板,几根粗木棒,“吭唷”、“吭唷”夯筑起三座土围城,聚族而居。

这三座大型的土围城名叫新屋场土围城、岐山背土围城、老屋土围城。

璋嘉的土围城,建于清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据《璋嘉筑围墙序》记载说:“我祖启基于斯,累业蒙业而安,即夜不闭户而共享太平,是怀德经宁,以伟人治藩恃德不恃险者也。然险亦有不可废者。自古王公设险以固国,……盖民为邦本,固则邦宁。可知固家与固国并重矣。……我璋嘉四面峻岭崇山,虽云天生此险,……不能恃山谷之,更加金城之坚也。如是聚众商议,效法先祖建围楼而居之成例,恒昌筑围墙之议。……庶几静则散而相耕,动则聚而共守,纵暴客之突来无患坯垣而入矣。”

    土围城的墙是用黄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红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后用夹板夯筑而成,墙最高处可达二丈,最厚处约二尺,高大厚实坚固。这些城墙只开三个门口(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门口唤作门楼,有东门楼、西门楼、南门楼。门楼的门第一重是大门扉,第二重是拖栊,非常牢固。而且,当有“暴客”入侵时,即使第一重第二重都被攻破了,“暴客”还不一定能进得去,因为在门楼后右边不显眼处还有一道卧“人”字型的矮墙,墙上有枪眼,是防卫的第三关。璋嘉的老城(老屋土围城),曾经受过严峻的考验。听住在里面的一位老人介绍,民国成立的前一年,合浦有名的土匪**刘朱华曾率匪兵千人来攻打,匪兵用炮轰,用枪打,用火烧,但由于围墙坚固,整整一个多月,不仅攻打不进,反而在璋嘉村人的反击下损兵折将,最后只好草草收兵。自此,璋嘉土围城名声远播。
    其历史传说简述如下(有机会以后再详说):
    话说1910年,全中国处于无序状态。当年,广西玉林的某些贪官污吏勾结奸商合伙做生意,在北海收购咸鱼经过南流江运回玉林出卖,船至南流江段的今曲樟新渡村时,被六湖垌的群众拦截抢劫。璋嘉人也在得到消息后,也曾到新渡江边捡别人丢下的咸鱼。
    事后,玉林的官商们极为气恼,1911年,便趁全国混乱之机,勾结地方官府指派徐维扬(旅长)为总指挥带一支陆军(其实此时的清朝陆军,已变为地方上的土*匪,参加进攻璋嘉的刘朱华,后来投靠八属军,成为合浦最大的土匪)对六湖垌的群众进行报复。
    这支军队从常乐方向进入六湖垌,一路经斧头坡、高豪、营下冲、樟木山、塘背、东山境、官塘背、高田,对六湖垌的大大小小村庄进行洗劫——抢光、烧光,最后进逼璋嘉村。
    璋嘉村的陈姓村民听闻陆军要来打劫自己的家乡,惊慌之余,无不义愤填膺,表示要全心合力,与来敌作战,抵抗到底。
    他们首先把老人、小孩尽量分散转移到外地亲戚或朋友家躲避,然后把村中的青壮年不分男女全部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囤粮蓄水,收集枪支弹药,加固城门,做好长期固守的准备。村中另有潘、冯、张等姓的村民闻讯则纷纷外逃,逃不走的就进入陈姓土围城内躲避。
    徐维扬部开进璋嘉村后,为加强攻城实力,官府双派遣刘朱华(后为合浦大土*匪)带领一队人马进入璋嘉村与徐维扬部会合,两支人马共有一千多人。他们把指挥部设在璋嘉新屋场外的油行岭(就是现璋嘉渡口附近的一个山岭),接着攻占了新屋场、歧山背(攻这两村也有许多故事),最后到达老屋。
    新屋场和歧山背被攻破后,璋嘉村就吸剩下老屋(老城)了,如果再被攻破,那就全村覆灭。在这生死关头,璋嘉村人毫无抉择,只有背水一战。于是,城内几百村民,团结一致,由族中长辈二十太公担任总指挥,周密部署,严防死守,誓与老城共存亡。当时,城内的武器有单响、九响工、火粉枪、生口炮(客家话,即土大炮),还有一种相当于手榴弹的火粉包。
    土匪攻占新屋场和歧山背后,又攻占了老城周围的山岭岭岗坝、绑排岭、横鬼坝,对老城形成合围之势。
    对老城形成合围之势后,土*匪便开始攻城。一次打破了马屋园的城墙,被璋嘉人打跑,一次攻到了新门楼楼门下,又被打跑。在坚守的同时,还于半夜经水涵洞摸近土*匪营进行袭击。其间,村中人还派人趁黑夜摸出城去到广州找陈铭枢。
    这样经半月的战斗,土匪仍没能攻进城去一步。
    春节过后,一天的傍晚,天气寒冷,土*匪们集中在陈氏祠堂对面的横鬼坝边烤火取暖边吃晚饭,一些土*匪则架起机关枪对准老城盲目扫射,并喊冲喊杀。村民被激怒,立即拉来一门生口大炮架在祠堂的第四座里,炮口正对大门真指横鬼坝。但这门大炮已装填过两次火药,谁都不敢上去点火。
    这时,一个叫阿聋四的村民,他耳聋,又不知生口炮已装过两次火药,便自告奋勇上去点炮。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上去点着了炮眼上的火引线,刹时,“轰隆”一声巨响,一条巨大的火龙从第四座的门口飞出,掠过祠堂前的禾坪、池塘、沙岗圳,直奔横鬼坝而去。射出去的炮弹——大大小小的铁节、铁砂、铁钉、铁砣如千千万万只小子弹,撒落在横鬼坝约两亩地宽的土地上,把正在吃饭的土匪们打得头破血流、哭爹喊娘,死伤无数。
    而因这门生口炮的巨大威力,它的后挫力把祠堂的第四座里的地板给震塌了一个大坑,事后才又用黄土重新填平。如果你到陈氏宗祠参观,一定能看到一个填补过的大坑。
    因为这一炮,村民们对阿聋四赞不绝口,都说他“聋佬不怕炮”,是英雄。后来,“聋佬无怕炮”便成了村民及周围村庄人民流传的一句口头语,用来比喻那些勇敢、胆子大的人。
    经这一炮,吓得土匪们心惊肉跳、草木皆兵,最后只好灰溜溜的撤兵了事。
    璋嘉人在土围城的保护下,免去了一次遭屠村的灭顶之灾。

洗劫六湖垌.JPG
             坚固的老城城墙.jpg


城门楼弹痕累累.jpg


               在第四座架起生口炮.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心想事成 发表于 2010-11-10 2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客家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0-11-10 23: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客家文化:合浦最典型的客家村庄璋嘉村(4)——以土围城为屏障,免遭屠村(多图)



以土围城为屏障




璋嘉的客家人是一支迁徙民系,经历过太多的乱世,为找一个安全之地,他们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一路走来,从中原到东南,从东南到西南,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不安全,所以他们对陌生的地方存有戒心,总是在太平中看见乱世,总是害怕被侵占和掠夺,所以,在建好祠堂,并以祠堂为中心,建好村场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保护平安。
为了对付土著的敌意、野兽的吼叫和山贼的刀光剑影。为了战胜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匪盗野兽的侵扰,从而安居乐业,璋嘉人遂将闽粤祖地建土楼而居的传统发扬光大,众志成城,一担担黄土,一筐筐沙石,两块夯板,几根粗木棒,“吭唷”、“吭唷”夯筑起三座土围城,聚族而居。

这三座大型的土围城名叫新屋场土围城、岐山背土围城、老屋土围城。

璋嘉的土围城,建于清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据《璋嘉筑围墙序》记载说:“我祖启基于斯,累业蒙业而安,即夜不闭户而共享太平,是怀德经宁,以伟人治藩恃德不恃险者也。然险亦有不可废者。自古王公设险以固国,……盖民为邦本,固则邦宁。可知固家与固国并重矣。……我璋嘉四面峻岭崇山,虽云天生此险,……不能恃山谷之,更加金城之坚也。如是聚众商议,效法先祖建围楼而居之成例,恒昌筑围墙之议。……庶几静则散而相耕,动则聚而共守,纵暴客之突来无患坯垣而入矣。”

土围城的墙是用黄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红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后用夹板夯筑而成,墙最高处可达二丈,最厚处约二尺,高大厚实坚固。这些城墙只开三个门口(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门口唤作门楼,有东门楼、西门楼、南门楼。门楼的门第一重是大门扉,第二重是拖栊,非常牢固。而且,当有“暴客”入侵时,即使第一重第二重都被攻破了,“暴客”还不一定能进得去,因为在门楼后右边不显眼处还有一道卧“人”字型的矮墙,墙上有枪眼,是防卫的第三关。璋嘉的老城(老屋土围城),曾经受过严峻的考验。听住在里面的一位老人介绍,民国成立的前一年,合浦有名的土匪**刘朱华曾率匪兵千人来攻打,匪兵用炮轰,用枪打,用火烧,但由于围墙坚固,整整一个多月,不仅攻打不进,反而在璋嘉村人的反击下损兵折将,最后只好草草收兵。自此,璋嘉土围城名声远播。
其历史传说简述如下(有机会以后再详说):
话说1910年,全中国处于无序状态。当年,广西玉林的某些贪官污吏勾结奸商合伙做生意,在北海收购咸鱼经过南流江运回玉林出卖,船至南流江段的今曲樟新渡村时,被六湖垌的群众拦截抢劫。璋嘉人也在得到消息后,也曾到新渡江边捡别人丢下的咸鱼。
事后,玉林的官商们极为气恼,1911年,便趁全国混乱之机,勾结地方官府指派徐维扬(旅长)为总指挥带一支陆军(其实此时的清朝陆军,已变为地方上的土*匪,参加进攻璋嘉的刘朱华,后来投靠八属军,成为合浦最大的土匪)对六湖垌的群众进行报复。
这支军队从常乐方向进入六湖垌,一路经斧头坡、高豪、营下冲、樟木山、塘背、东山境、官塘背、高田,对六湖垌的大大小小村庄进行洗劫——抢光、烧光,最后进逼璋嘉村。
璋嘉村的陈姓村民听闻陆军要来打劫自己的家乡,惊慌之余,无不义愤填膺,表示要全心合力,与来敌作战,抵抗到底。
他们首先把老人、小孩尽量分散转移到外地亲戚或朋友家躲避,然后把村中的青壮年不分男女全部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囤粮蓄水,收集枪支弹药,加固城门,做好长期固守的准备。村中另有潘、冯、张等姓的村民闻讯则纷纷外逃,逃不走的就进入陈姓土围城内躲避。
徐维扬部开进璋嘉村后,为加强攻城实力,官府双派遣刘朱华(后为合浦大土*匪)带领一队人马进入璋嘉村与徐维扬部会合,两支人马共有一千多人。他们把指挥部设在璋嘉新屋场外的油行岭(就是现璋嘉渡口附近的一个山岭),接着攻占了新屋场、歧山背(攻这两村也有许多故事),最后到达老屋。
新屋场和歧山背被攻破后,璋嘉村就吸剩下老屋(老城)了,如果再被攻破,那就全村覆灭。在这生死关头,璋嘉村人毫无抉择,只有背水一战。于是,城内几百村民,团结一致,由族中长辈二十太公担任总指挥,周密部署,严防死守,誓与老城共存亡。当时,城内的武器有单响、九响工、火粉枪、生口炮(客家话,即土大炮),还有一种相当于手榴弹的火粉包。
土匪攻占新屋场和歧山背后,又攻占了老城周围的山岭岭岗坝、绑排岭、横鬼坝,对老城形成合围之势。
对老城形成合围之势后,土*匪便开始攻城。一次打破了马屋园的城墙,被璋嘉人打跑,一次攻到了新门楼楼门下,又被打跑。在坚守的同时,还于半夜经水涵洞摸近土*匪营进行袭击。其间,村中人还派人趁黑夜摸出城去到广州找陈铭枢。
这样经半月的战斗,土匪仍没能攻进城去一步。
春节过后,一天的傍晚,天气寒冷,土*匪们集中在陈氏祠堂对面的横鬼坝边烤火取暖边吃晚饭,一些土*匪则架起机关枪对准老城盲目扫射,并喊冲喊杀。村民被激怒,立即拉来一门生口大炮架在祠堂的第四座里,炮口正对大门真指横鬼坝。但这门大炮已装填过两次火药,谁都不敢上去点火。
这时,一个叫阿聋四的村民,他耳聋,又不知生口炮已装过两次火药,便自告奋勇上去点炮。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上去点着了炮眼上的火引线,刹时,“轰隆”一声巨响,一条巨大的火龙从第四座的门口飞出,掠过祠堂前的禾坪、池塘、沙岗圳,直奔横鬼坝而去。射出去的炮弹——大大小小的铁节、铁砂、铁钉、铁砣如千千万万只小子弹,撒落在横鬼坝约两亩地宽的土地上,把正在吃饭的土匪们打得头破血流、哭爹喊娘,死伤无数。
而因这门生口炮的巨大威力,它的后挫力把祠堂的第四座里的地板给震塌了一个大坑,事后才又用黄土重新填平。如果你到陈氏宗祠参观,一定能看到一个填补过的大坑。
因为这一炮,村民们对阿聋四赞不绝口,都说他“聋佬不怕炮”,是英雄。后来,“聋佬无怕炮”便成了村民及周围村庄人民流传的一句口头语,用来比喻那些勇敢、胆子大的人。
经这一炮,吓得土匪们心惊肉跳、草木皆兵,最后只好灰溜溜的撤兵了事。
璋嘉人在土围城的保护下,免去了一次遭屠村的灭顶之灾。

洗劫六湖垌.JPG

坚固的老城城墙.jpg

               城门楼弹痕累累.jpg

在第四座架起生口炮.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angqi 发表于 2010-11-11 0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璋嘉人好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