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先民之所以重视宗祠的建设,有着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就是血缘纽带。它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成为激励族人上进,报效国家的家族精神和物质支持的动力。这种强烈的崇宗敬祖理念,源于中原,客家尤甚,以至客家人在对祠堂的修建时,力求尽善尽美,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祖先祠堂寒酸。因此,象征着宗族村落核心的宗祠在聚族而居的客家人的生活空间中,祠堂建设的地位特别突出,其它居住建筑则以之为核心,围合在其前后左右,这样构成了客家古村落建筑生活空间的组合原则,而且大多建筑立向以宗祠定向为参照。
客家村落的中心是“祠堂”,客家的节日、喜庆、祭祀、婚丧喜事等一切重要活动都在祠堂举行。祠堂还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概念,实际上祠堂相当于一个家族的“政府”,由族中有威望的长者组成公堂,以严格的族规约束家族成员的社会伦理行为,对家族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伦常秩序进行管理,确保家族的生产、生活规范有序,生生不息。
璋嘉村的先祖陈其鼐,当初到达璋嘉后,也是先看好风水,找到正龙正穴,以建祠堂,然后才可围绕祠堂建村场。
现在我们见到的陈氏宗祠,是北海、合浦境内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的一间祠堂,1993年列为合浦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朴坚固的建筑,坐东向西,砖瓦歇山顶结构,共四进(“进”的数法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整个建筑布局适度,雄壮古雅,为典型的客家民间宗祠建筑,集中体现了“姓各有宗祠统之”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客家文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
话说清乾隆十九年(1754),陈其鼐的后代觉得原先那间泥砖屋的祠堂陈旧不堪了,便“改立乙山辛向兼卯酉分金,往省择日去旧更新”,重建“竖正四进,左右直屋二座”的新祠堂。
这次新建祠堂,原来只计划建三进。建着建着,在快要竣工时,一个地方上有名的风水先生赖布扎(后来璋嘉人传来传去叫成了“烂布渣”)路过这里,指点着说祠堂建得颇具气势,且正龙正穴,有来龙有去脉,二水归堂。璋嘉族头看他说得不错,就请他提出意见。风水先生又仔细看了一遍,很认真地对族头说:“陈先生,你们的祠堂建得不错,但只有三座,风水上有说:三座财无上千,人无上百。加上祠堂前面大空,无所聚藏。我的意见是在前面加建一座,建为四座,这样才能人财两旺,百代荣兴。”
日子看好了,但择日先生面色严峻地说:“这是个先凶后吉的日子,按这个日子动土建屋,一开始会有不好的事发生,你们要有心理准备。但过后就人财两旺,大吉利是了。”
客家民系就是一个“远贻孙谋”的民系,在许多客家人的门楼上,都会有一句这样的对联:“××××,远贻孙谋”。为了子孙后代,不惜牺牲一切。
既然说是有利后代,璋嘉人不作过多考量,就依照择日先生所择的日子开始建第四座。
果然,动工建设不久,不利的事情发生了,参加建祠堂的人,一个人在墙上砌砖时就掉下来摔死,又一个人上去砌砖,不久,又掉下去摔死,接二连三,璋嘉人很有点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一共死了二十多人。看到村里人相继死去,村中有的人开始恐慌起来,不过经族中人共同商量,认为既然是先凶后吉的日子,利于子孙后代,那就不管死多少人,都要继续建下去。
于是,璋嘉人抹干眼泪,把死去的亲人用棺材装殓好后停放在离祠堂约二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冲里,不准再哭,不能埋怨,继续若无其事地建第四座。
等祠堂建好后,村人才把亲人的灵柩埋葬。后来,人们便把那个停放灵柩的山冲叫做“棺材冲”,以纪念为建造祠堂而献身的先辈。
陈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