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 |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 |
| |
一个秋日,凉风阵阵,乘着游船,我们去探访抗日爱国名将、中国共产党的“诤友”陈铭枢先生的故乡——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 璋嘉村坐落在六湖水库上游、大廉山下,因山清水秀、景色优美,是一方极富灵气的沃土。 船行在六湖水库,远处是一条边绵不断的山脉——大廉山。大廉山是广西南部的一座名山,有桂南第一山之称,曾留下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许多名人的足迹。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东汉费贻为合浦太守,有廉声,去日百姓追送至此,遂以名山。”这些山层峦叠嶂,竹木葱翠,鸟语花香,泉水叮咚,雨天更显神奇,“廉山时雨”曾是合浦的“廉阳八景”之一。明朝廉州府推官刘子麒有《廉山时雨》诗一首说:“层叠峰峦峙翠城,大廉还自郡侯名。夜来忽见月离毕,流作清泉濯我缨。” 璋嘉不仅山美,还有水美。船行在水上,山在水中倒影翩翩,在蓝天、白云、碧水、翠竹的映衬下,恍如仙山琼岛,一派“拔地芙蓉耸翠痕”的景象。片片玲珑的秀水清丽似玉女冰肌,默默无声滋润着岸边的竹子。水库两岸的田野一片翠绿,田间地头,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唱着“厌艾艾,担塘泥”的客家童谣,其间还有鸟叫、虫鸣、犬吠、牛哞,是一曲乡村的天籁之音。 上得岸来,远望去,村庄古朴雅致,民居黄墙黛瓦,那鳞次栉比的鱼鳞瓦凸现在青山秀水绿树间。走在村中,风柜、石牛(碌碡)、水烟筒、石碓、石板路、牛车、犁头、挂在树梢上的竹篓和飘在灰青瓦脊上的袅袅炊烟,令人胸际间充满乡愁的感怀。村庄小桥流水,蓝天下的一抹青山一湾秀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景致,如诗如画。 璋嘉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整个村子的灵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宗祠位于村子的中心。宗祠有门联曰:“家声传颍水,庙貌壮廉湖。”是清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钦差大臣、“出使西洋第一人”的广东省吴川人陈兰彬所题写,祠堂内还有分别为纪念陈铭枢、陈兰彬等人的匾额以及清光绪皇帝赐制的牌匾。祠堂墙顶瓦眉下绘有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壁画里的山水人物、奇花异草、飞鸟虫鱼、村落人家,琳琅满目,栩栩如生。陈氏宗祠为典型的客家民间宗祠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慎终追远”“崇本报先”的客家文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 璋嘉村有三座大型的客家土围城,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土围城是客家人的特有建筑。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迁徙民系,他们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为了战胜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匪盗野兽的侵扰,璋嘉人便修建了这三座大型的土围城。据《璋嘉筑围城序》说:“自古王公设险以固国,……我璋嘉四面峻岭崇山,虽云天生此险,……不能恃山谷之,更加金城之坚也。如是聚众商议……恒倡筑围城之议。”璋嘉土围城建于清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城墙是用黄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红糖按一定比例拌和后用夹板夯筑而成,高6米,厚0.7至0.8米,城墙上不开窗,只按不同方位开有枪眼。 璋嘉村的人文古迹中最著名的还是陈铭枢故居。陈铭枢故居1958年因修建合浦水库拆毁,近年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倡导下进行修复,现基本完成。修复后的陈铭枢故居是一座充满西洋味而又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其地处村边,高倨在一个小山坡之上,门前是一条用鹅卵石铺筑的跑马道,楼旁是著名的客家土围城。整幢楼坚固稳重,从中透出一种刚强的力量,正像陈铭枢诗句所说的“中有贞刚气贯虹”。 行走在璋嘉村,可见三三两两的游人或背着行囊,或携着相机,神态悠闲,他们是否是来探究名将的成长之路?是否是来感受自然山水风光的优美与人杰地灵?这古老而宁静的村庄,能否使他们得到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