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民生] 【图文连载】客家文化(之老虎毑婆)......(之四大书院)892楼

[复制链接]
阿卑 发表于 2011-1-7 19: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呵呵   这酸是文化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1-7 20: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原帖由 小蚂蚁 于 2011-1-7 19:19 发表
干吗说是客家文化?合浦范围内很多地方都有,楼主见识有限!

我说的是客家的一种积肥方法,没说是客家专利。你多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1-7 2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原帖由 阿卑 于 2011-1-7 19:19 发表
呵呵   这酸是文化吗?

每次我都看到很多酸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20008 发表于 2011-1-8 10: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都是合浦人的事,为什么一定要贴上客家人的标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07891771 发表于 2011-1-8 14: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灵山上面到处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骑牛撞交警 发表于 2011-1-8 15: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楼主不要把合浦普遍的东西都带上客家的印记 我看了楼主很多帖子 什么都说是客家的 真是那样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东南西北风 发表于 2011-1-8 19: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茅茅 发表于 2011-1-8 20: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1-10 08: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客家文化:客家儿童游戏——“打企落(打陀螺)”(图)

               打企落(打陀螺)

                           陈海春

    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想起了当年客家儿童冬天里的打陀螺。
    陀螺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 而“陀螺”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明朝,刘侗、于弈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
    普通话的“陀螺”,客家人叫做“企落”。所谓的“企”,即站的意思,我的认识是,企,在不停的打它时,它是站着的,不打时,就停下来,即落。
    企落,是那个时代客家儿童冬天不可缺少的玩具。
企落,是客家儿童的希望天使,没有企落,我们童年的冬天肯定是暗淡无光,寒冷无比。
    那时候,企落好像在圩上也有卖,但更多的是自己动手做。
    取一段粗大的木头。那时,做企落的木头有荔枝树、龙眼树、杉树、松树、苦楝树等。荔枝树硬,杉树、苦楝树木质松,松树有油,我们更多的是用龙眼树来做,因为龙眼树介于松硬之间,而且龙眼树材料容易取,门前就有一条龙眼树,到树上砍下一条,就行。大柑树(柚子树)也可做企落,而且这种木做的企落黄黄的,很好看。
    用锯或砍刀(客家人叫刀麻)将木棒锯成或砍成1—2寸小木墩,在一端上用刀从上往下一点点的砍,砍到一定的程度,用刀一点点的削,要均匀,还要滑,把它做成圆锥型。有沙纸的小朋友,还用沙纸把企落的周围给磨滑。这一端很花工夫和心思。另一端取平,削滑。这些都做好了,把它倒放在地上,在企落的下端中心取一个小洞,把一只钢珠(客家话叫玻珠,即自行车上的那些珠子)安放在里面,一定安放结实了。没有钢珠的兄弟只能把尖端磨圆滑或在下面钉进一个铁钉——那时正是物资奇缺的时代,玻珠难得啊,去趁圩时,到修单车的辅子转悠,目的是想捡到一两个玻珠,可转悠了半天,一只也没捡到,只好很不情愿地掏出裤袋里的两分硬币,到卖单车零件的商店买一只玻珠。
    把玻珠安在圆锥尖里,一个企落就基本做成,然后试转整修。试转几回,如果它转得摇摇摆摆,则说明木墩没截好,不是太长就是太短了,太长了要砍短,太短了就要截取木墩重新做过。

    企落的打法就是,用绳子绕在企落的顶部,然后用力一拉往地上一抛,企落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绳子抽打它,给它“加油”,便可转个不停。
    绳子是用布或缩丝胶做成的,有时,甚至用的是蕉树皮或麻骨皮,把其缚在一条篾骨或棍子的一端。
    当然了,缩丝胶打出的力比较生硬,而布打出的力又比较飘忽,生硬的力容易把企落一下子打死,飘忽的力力道不够,企落旋转不够快。唉,实在也难找一种合适的绳子了。
    我们村有一地方叫老禾坪,老禾坪上去是厅下。一切做好后,就拿到老禾坪或厅下(祠堂)打企落。
    用绳子在企落的上部缠绕,一直把绳子缠尽,之后把篾骨略弯以准备弹出力,把篾骨一放,绳子一松,企落就掉到地上转个不停,看看企落快要停,就用绳子不断的抽打它,企落就又在抽力的作用下不断的旋转。转啊转,转到企落顶上的木质纹路都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打啊打,转啊转,转出了客家少年的美好梦想,随着这圆的转动,思想溢出脑袋,天空中不断飞翔,与苍鹰同飞,与白云同梦,与阳光同亮……
         
    这当然只是个人的玩法。也有比赛的玩法。
    第一种,是玩看谁的企落转得久。两人或多人一起把企落打在地上,不能再抽打,让企落在地上不停转,看谁的转得久,久的算赢。
    第二种是:把企落转在地上,然后两人间相互赶着企落去碰对方的企落,谁的企落被碰得倒地了,就算输。这个时候,就看谁的企落大只。一次,一位兄弟拿来一只荔枝木做的重约有半斤的企落,的条大大块的绳子,这只企落转在地上,所向无敌,把我们的小企落全打得落花流水。
    还有一种玩法是:比走路。即抽打着企落,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中间还搭一座“桥”,桥是用石板或瓦块做的,企落要上桥过桥下桥,往往很多企落是过不了桥的。
上学时,我们也带着企落去学校。那时候,我们的书包里除了两三本课本或作业本外,就是大大小小的陀螺了,因为这样,我们的书包总是鼓鼓的。同时,还把绳子缠在篾骨上塞在书包里。我们很会找时间玩陀螺,即使是课间十分钟,我们也不放过。
       课间十分钟,我们出到教室外玩。记得有一条过道,是泥地,泥地凹凸不平,我们就抽打着企落在泥地上来来回回的走。遇到凹的地方,就出力打,可有时力出大了,就把企落给打得飞起来,“啪”,正打在从这里经过的老师的裤腿上,吓得我们纷纷丢下没来得及捡起的企落全都逃之夭夭。
    企落,在禾坪上转 ,在厅下里转,在泥地里转,在寒风里转……  

    企落,在沉默里转,在孤独里转,在欢笑里转,在燃烧着的生命里转……

    转转转,转乐了童年,转走了贫苦、忧愁,转忘了身上的衣裳单薄,转暖了在长大的身子,转着一个个客家少年的梦,客家少年儿童在这转动里慢慢长大……

                                     (作者原创,不准抄袭、转载)

      



(企落,在禾坪上转 ,在厅下里转,在泥地里转。转着一个个客家少年的梦……)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1-10 08: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单眼皮的猪 发表于 2011-1-10 12: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我不会玩`-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